丙肝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主要侵犯肝脏有血液、母婴、性传播途径,需检测丙肝抗体、病毒RNA定量、肝功能等,现可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孕妇感染需专业评估阻断方案,儿童感染需早期监测并遵特殊治疗原则;HPV是双链DNA病毒分高危低危型,通过性接触等传播,诊断有核酸检测等,可接种疫苗预防,已感染者依情况处理,孕妇感染需谨慎处理,儿童感染低危型需避免过度治疗且男性感染也需同等重视筛查与预防。
一、丙型肝炎(丙肝)
1.定义与病原:丙肝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主要侵犯肝脏,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HCV属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入污染血液制品等)、母婴传播(感染丙肝的母亲可在分娩时传给婴儿)、性传播(与丙肝感染者无保护性行为)。
3.诊断方法:需检测丙肝抗体(初筛)、丙肝病毒RNA定量(确诊及病毒载量评估)、肝功能检查(了解肝脏损伤程度)等。
4.治疗现状:现可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疗程通常较短,治愈率较高,但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病毒基因型等因素选择合适药物。
二、人乳头瘤病毒(HPV)
1.病毒特性:HPV是双链DNA病毒,有多种亚型,其中高危型HPV(如16、18型等)与宫颈癌等恶性肿瘤发生相关,低危型HPV(如6、11型等)可引起生殖器疣等良性病变。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者的私人物品、母婴传播(分娩时胎儿接触产道感染)等途径传播。
3.诊断方法:包括核酸检测(检测HPVDNA)、细胞学检查(如TCT,评估宫颈细胞病变情况)、阴道镜检查及组织活检(对可疑病变进一步确诊)等。
4.预防与治疗:可通过接种HPV疫苗(二价、四价、九价疫苗分别针对不同亚型)进行一级预防;对于已感染HPV的患者,需根据感染亚型及病变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如低危型HPV引起的生殖器疣可通过物理治疗等改善,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伴高级别病变者需密切监测并可能需进行手术等干预。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事项
丙肝特殊人群:孕妇感染丙肝时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评估母婴传播风险及制定阻断方案;儿童感染丙肝相对少见,多因母婴传播或输血等途径,需早期监测肝功能及病毒载量,遵循儿童丙肝治疗的特殊原则,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HPV特殊人群:孕妇感染HPV时需谨慎处理,避免盲目治疗影响胎儿,分娩方式的选择需综合评估;儿童感染低危型HPV引起生殖器疣时,需避免过度治疗,遵循儿童皮肤疾病的安全护理原则,密切观察病变变化,必要时在儿科医生指导下采取温和的处理措施。同时,不同性别在HPV感染及相关疾病风险上有差异,男性感染HPV也可能引发相关病变,需同等重视筛查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