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消化道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与肠道菌群饮食感染等相关病因分感染与非感染因素临床表现为大便性状改变及伴随症状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包含调整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肠道微生态调节护理要点有臀部环境护理及病情观察特殊人群如婴幼儿新生儿有基础病者需特殊关注。
一、定义
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儿科常见消化道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群体,其发病与肠道菌群、饮食、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
二、病因
1.感染因素:病毒感染是常见病因,如轮状病毒,多在秋冬季节流行,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细菌感染以大肠杆菌等为主,常因食物污染等引发;此外,真菌、寄生虫感染也可导致小儿腹泻。2.非感染因素:饮食不当为常见非感染病因,如过早添加辅食、喂养量过多或过少、食物成分改变等;气候突变致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或环境过热致消化液分泌减少等气候因素也可引发小儿腹泻。
三、临床表现
1.大便性状改变:大便可呈稀水状、蛋花汤样、黏液脓血样等,次数较平日明显增多,轻症每日数次,重症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2.伴随症状:可伴有发热、呕吐,若腹泻严重可出现脱水表现,如口唇干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还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儿发病前饮食情况、接触感染源情况等。2.体格检查:观察患儿精神状态、脱水体征等。3.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可辅助判断有无感染及潜血等情况,必要时行大便病原学检测以明确病原体。
五、非药物干预为主的治疗原则
1.调整饮食:对于母乳喂养儿可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儿可根据病情调整奶量及种类,年长儿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及电解质,中重度脱水需及时就医进行静脉补液等治疗,以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3.肠道微生态调节:可适当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等,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改善腹泻症状,需注意根据小儿年龄选择合适的益生菌制剂。
六、护理要点
1.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涂抹护臀膏预防红臀。2.环境护理:保持患儿居住环境温度、湿度适宜,避免腹部受凉加重腹泻。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大便次数、性状、尿量及精神状态等变化,若出现脱水加重、高热不退等情况及时就医。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其生理特点,对脱水耐受能力差,腹泻时更应严格遵循补液原则,密切关注补液过程中的反应。新生儿腹泻需格外谨慎,处理时需充分考虑其器官功能发育未完善的特点,及时就医评估,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同时,需关注有基础病史患儿的病情变化,如患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基础疾病的小儿出现腹泻时,要综合评估病情,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