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临床表现有中上腹突然发作剧烈疼痛向腰背部带状放射等,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等有特定升高时间及CRP超值提示胰腺坏死,影像学检查可见胰腺改变;易患人群包括胆道疾病、酗酒、高脂血症、有胰腺病史、肥胖、药物使用等人群,前者因胆道等致胰管内压升高等引发,后者因相关因素增加发病风险。
一、胰腺炎的特征
(一)临床表现
1.腹痛:多为突然发作的中上腹剧烈疼痛,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弯腰抱膝位可缓解,进食后加重,水肿型胰腺炎腹痛一般持续3~5天,出血坏死型者病情发展迅速,腹痛持续时间较长。
2.恶心、呕吐:起病后多出现频繁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呕吐胆汁,呕吐后腹痛无缓解。
3.发热:多数患者有中度发热,一般持续3~5天,若发热持续一周以上并伴有白细胞升高,需考虑胰腺脓肿或感染等并发症。
4.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呕吐频繁者可出现代谢性碱中毒,重症胰腺炎患者多有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伴血钾、血镁、血钙降低。
(二)实验室检查指标
1.血清淀粉酶: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达高峰,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可确诊本病,但淀粉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不成正比。
2.血清脂肪酶: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诊断价值,且特异性较高。
3.C反应蛋白(CRP):CRP是组织损伤和炎症的非特异性标志物,在胰腺炎发病72小时后CRP>150mg/L提示胰腺坏死。
4.影像学检查:腹部CT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可见胰腺弥漫性或局灶性肿大、水肿、坏死等改变,能判断有无胰腺坏死及胰周液体积聚等并发症。
二、胰腺炎的易患人群
(一)胆道疾病患者
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等胆道疾病可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胰管,引起胰管内压升高,胰酶被激活引发胰腺炎,其中胆石症是我国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病因。
(二)酗酒者
长期大量饮酒可刺激胰液分泌增加,同时乙醇代谢产物可直接损伤胰腺组织,还可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胰液排出受阻,胰管内压增高,引发胰腺炎。
(三)高脂血症患者
高甘油三酯血症可导致胰腺微血管栓塞,影响胰腺血液循环,从而诱发胰腺炎,尤其是甘油三酯水平>11.3mmol/L时,胰腺炎风险显著增加。
(四)有胰腺病史者
既往有胰腺炎病史者,胰腺组织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和修复异常,再次受到诱因刺激时更易复发胰腺炎。
(五)肥胖人群
肥胖可通过多种机制增加胰腺炎风险,如肥胖者常伴有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等,这些因素均可参与胰腺炎的发生发展。
(六)药物使用者
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长期使用可能影响胰腺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胰腺炎发病风险。例如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胰腺脂肪变性等病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