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是尿常规检查发现尿液有红细胞但肉眼无颜色变化的现象,可由生理性因素(剧烈运动、女性生理期)和病理性因素(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结石、感染、肿瘤及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引发,相关检查包括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肾功能检查、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儿童需警惕先天泌尿系统发育异常,成人要关注基础疾病情况。
一、尿潜血的定义
尿潜血是通过尿常规检查发现尿液中存在红细胞,但肉眼无法观察到尿液颜色变化的一种现象,通常通过检测尿液中的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来判定,尿常规检查中隐血试验(+)等结果提示可能存在尿潜血情况。
二、可能导致尿潜血的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后,可能导致肾脏轻微损伤或肾小球通透性暂时改变,从而出现尿潜血,一般休息后可缓解。例如,运动员进行高强度训练后可能出现短暂的尿潜血。
2.女性生理期:女性生理期时,经血可能污染尿液,导致尿常规检查出现尿潜血假阳性结果,需在非生理期复查确认。
(二)病理性因素
1.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肾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炎症会破坏肾小球滤过膜,使红细胞漏出进入尿液,常见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患者多伴有蛋白尿、水肿等表现。
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可损伤泌尿系统黏膜,导致出血引起尿潜血,常伴有腰痛、腹痛等症状。
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炎症刺激泌尿系统黏膜导致充血、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多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血管破裂出血,可引起尿潜血,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可能伴有排尿异常等表现。
2.全身性疾病
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由于凝血功能异常或血小板数量、功能异常,易导致出血倾向,可出现尿潜血,常伴有皮肤瘀斑、鼻出血等其他部位出血表现。
三、相关检查
(一)尿常规检查
是初步筛查尿潜血的常用方法,可明确尿中红细胞情况,但需注意排除生理性因素干扰,如女性生理期等。
(二)进一步检查
1.泌尿系统超声:有助于排查泌尿系统结石、肿瘤、先天畸形等结构性病变。
2.肾功能检查:了解肾小球滤过功能,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
3.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通过分析尿中红细胞形态,区分是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形态多异常)还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形态多正常),有助于鉴别血尿来源。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出现尿潜血需警惕先天泌尿系统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肾囊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等,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排查器质性病变,且儿童期用药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二)成人
成人若出现尿潜血,需关注自身基础疾病情况,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出现尿潜血时,要警惕合并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并发症,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并进一步明确尿潜血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