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性腹泻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发主要侵袭婴幼儿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秋冬高发,病原体属呼肠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病毒颗粒球形有双层衣壳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临床表现起病较急先发热呕吐后频繁水样或蛋花汤样腹泻易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诊断依据发病秋冬等流行病学资料、典型临床表现及粪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轻中度脱水用口服补液盐,重度需静脉补液,对症处理慎用止吐药不常规用抗生素;特殊人群中婴幼儿易脱水需密切观察用药规范,免疫力低下者病情易加重需加强监测,老年人并发症风险高要重视补液及电解质纠正。
一、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定义
轮状病毒性腹泻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侵袭婴幼儿,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因之一,具有季节性,多发生在秋冬季节。
二、病原体特点
轮状病毒属于呼肠病毒科轮状病毒属,其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双层衣壳,外层衣壳呈车轮状,故得名。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环境中可存活数天至数周,耐酸、耐乙醚,但对热、紫外线及常用消毒剂敏感。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起病较急,多先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40℃)、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频繁,可达每日十余次甚至数十次,大便性状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
2.并发症风险:因频繁腹泻、呕吐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等),严重时可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脱水表现,婴幼儿还可能出现酸中毒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1.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季节多为秋冬,有接触轮状病毒感染患者或在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暴露史。
2.临床表现:依据发热、呕吐、水样腹泻等典型表现初步提示。
3.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不多,通过粪便抗原检测可发现轮状病毒抗原,或通过核酸检测等手段明确轮状病毒感染。
五、治疗原则
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目的是纠正脱水、维持电解质平衡及改善症状。
补液治疗:轻、中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重度脱水需及时静脉补液,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对症处理:对于呕吐明显者可适当使用止吐药物辅助,但需谨慎选择;一般不常规使用抗生素,除非有明确细菌感染证据。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因其体液调节功能不完善,发生轮状病毒性腹泻时更易出现脱水,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前囟、眼眶、尿量等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小婴儿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优先选择非药物的补液等支持措施,避免随意使用可能加重胃肠负担或有其他不良影响的药物。
2.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基础疾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等人群感染轮状病毒后,病情可能更易加重,需加强病情监测,必要时给予更积极的支持治疗,并注意预防交叉感染。
3.老年人:老年人感染轮状病毒后,虽发病率相对婴幼儿低,但自身脏器功能减退,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应重视补液及电解质纠正,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