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尿是因淋巴系统病变致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使尿液呈乳白色的病症,发病机制是淋巴系统病变致乳糜液反流泌尿系统,病因分寄生虫性(常见丝虫病)和非寄生虫性(结核、肿瘤等),临床表现有尿液乳白色分层及伴血尿、消瘦乏力等,诊断靠尿液检见乳糜微粒等及影像学检,治疗分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特殊人群中儿童需重视、高发区人群要预防、有淋巴系统病史者需监测泌尿系统状况。
乳糜尿是指因淋巴系统病变致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使尿液外观呈乳白色的病症。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淋巴系统将乳糜液运输至血液循环,当淋巴系统发生病变,如淋巴管阻塞、破坏等,乳糜液就会反流进入泌尿系统,混入尿液中形成乳糜尿。病因分类1.寄生虫性病因:最为常见的是丝虫病,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引发淋巴管炎症、阻塞,导致乳糜液不能正常回流,进而反流至泌尿系统使尿液出现乳糜样改变;其他寄生虫感染也可能通过影响淋巴系统引发乳糜尿,但相对少见。2.非寄生虫性病因:包括腹腔内结核,结核病变可侵袭淋巴系统造成结构破坏;腹腔内肿瘤,如淋巴瘤等,肿瘤生长压迫或浸润淋巴系统;创伤,腹部、盆腔等部位的创伤可能损伤淋巴系统,导致乳糜液进入尿液;此外,先天性淋巴系统发育异常等也可引发非寄生虫性乳糜尿。临床表现1.尿液外观:典型表现为尿液呈乳白色,可分为不同程度,轻度时尿液可能仅微混,重度时尿液如牛奶状,静置后可出现分层现象,上层为脂肪成分,下层有沉淀。2.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血尿,表现为尿液中混有血液;长期乳糜尿可导致患者出现消瘦、乏力等营养不良表现,这是因为乳糜液中含有大量营养物质,长期丢失致机体营养缺乏。诊断方法1.尿液检查:显微镜下观察尿液中是否有乳糜微粒或脂肪滴,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乳糜尿;进行尿乳糜试验,若结果呈阳性,提示乳糜尿可能。2.影像学检查:淋巴管造影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清晰显示淋巴系统的病变部位、阻塞情况等,有助于明确病因;超声检查等也可辅助评估淋巴系统及泌尿系统情况。治疗原则1.病因治疗:对于丝虫病导致的乳糜尿,可使用抗丝虫药物进行治疗;非寄生虫性病因引起的乳糜尿,则根据具体疾病采取相应治疗,如结核导致的需抗结核治疗,肿瘤导致的可能需手术、放化疗等。2.对症支持:患者应注意休息,增加营养摄入,纠正因乳糜尿导致的营养不良状况。特殊人群注意事项1.儿童:儿童若发生乳糜尿,需格外重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排查是否因感染等引发,且儿童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2.高发地区人群:丝虫病高发地区的人群要注重预防丝虫感染,如避免蚊虫叮咬等,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早期发现淋巴系统病变并干预,降低乳糜尿发生风险。3.有淋巴系统病史人群:此类人群应定期监测泌尿系统状况,如出现尿液外观异常等情况,要及时就诊,以便早期发现乳糜尿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减少疾病对机体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