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表面突出肠腔的隆起状病变本质是黏膜细胞异常增生可单发或多发,分类包括有癌变风险的腺瘤性息肉、癌变可能性小的炎性息肉及与遗传相关的错构瘤性息肉等,病因涉及遗传因素、炎症刺激、不良生活方式,临床表现多数无症状部分有便血等,诊断主要靠结肠镜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儿童结肠息肉多为错构瘤性息肉需注意相关表现,有家族史人群应更早开始结肠镜筛查,中老年随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加需重视定期体检。
一、定义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其本质是结肠黏膜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肿物,可单发或多发。
二、分类
1.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息肉类型,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等,其中管状腺瘤最为多见,这类息肉有一定癌变风险。
2.炎性息肉:由肠道炎症刺激引起,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相关的息肉,一般癌变可能性较小。
3.错构瘤性息肉:多与遗传因素相关,如幼年性息肉病中的息肉,常见于儿童。
三、病因
1.遗传因素:部分结肠息肉具有遗传倾向,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特定基因突变导致,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中若有患者,其他成员患病风险显著升高。
2.炎症刺激:长期的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等,可反复刺激结肠黏膜,引发黏膜增生形成息肉。
3.生活方式: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结肠息肉的发生风险,长期高脂饮食会影响肠道代谢,低纤维饮食使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对肠黏膜刺激增加。
四、临床表现
多数结肠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检或因其他肠道症状检查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便血,多为大便表面带血;若息肉较大,可能引起腹痛、腹泻,甚至导致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少数绒毛状腺瘤体积较大时,还可能导致大量黏液排出。
五、诊断方法
1.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息肉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情况,发现息肉并能取组织活检,明确息肉的性质(如腺瘤性或非腺瘤性等)。
2.影像学检查:钡剂灌肠造影可发现较大的息肉,但对于小息肉的检出率不如结肠镜;CT结肠成像(CTcolonography)也可用于结肠息肉的筛查,但准确性相对结肠镜稍低。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结肠息肉多为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有关,需注意观察儿童是否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情况,必要时通过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儿童息肉处理需兼顾儿童生理特点,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方式。
2.有家族史人群:若家族中有结肠息肉或结肠癌家族史,尤其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应更早开始进行结肠镜筛查,一般建议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定期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干预。
3.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结肠息肉发生风险增加,中老年人群应重视定期体检,若出现肠道不适症状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