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头瘤病毒(HPV)是能引起人体皮肤和黏膜鳞状上皮增殖的双链环状DNA病毒,分高危型和低危型。感染途径有性传播、密切接触、母婴传播;低危型可致生殖器疣等良性病变,高危型持续感染可引发恶性肿瘤;诊断靠HPV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预防可通过接种疫苗、安全性行为、保持良好卫生、增强免疫力等。
一、感染途径
性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有性生活的人一生中感染HPV的概率较高,尤其是初次性生活年龄较小、性伴侣较多者感染风险更高。
密切接触:接触被HPV污染的物品,如共用毛巾等也可能造成间接传播,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母婴传播:婴儿通过分娩时接触HPV污染的产道而被感染。
二、感染后的表现
低危型HPV感染:
常见症状:可引起良性病变,如生殖器疣(尖锐湿疣),表现为外生殖器或肛门周围出现单个或多个乳头状、菜花状、鸡冠状的赘生物。好发于性活跃的青中年人群,男性多见于冠状沟、龟头、包皮系带等部位,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阴道口、会阴等部位。
高危型HPV感染:
持续感染风险: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可能引发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甚至宫颈癌等恶性肿瘤。在女性中,30-35岁是HPV感染的一个高峰期,长期吸烟、多次分娩等因素会增加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风险,而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持续感染风险;在男性中,长期免疫功能低下、有多个性伴侣等也会增加高危型HPV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
三、诊断方法
HPV检测:常用方法有核酸杂交技术、PCR技术等。通过采集宫颈分泌物、阴道分泌物或病变组织等进行检测,可明确是否感染HPV及具体亚型。对于女性,定期进行HPV检测结合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是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手段,30岁以上女性一般建议联合筛查;对于有生殖器疣表现的患者,可通过醋酸白试验等初步筛查,再结合病理检查确诊。
组织病理学检查:若怀疑有癌前病变或恶性病变,需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程度和性质。
四、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目前有二价、四价、九价HPV疫苗,可预防相应亚型的HPV感染。二价疫苗主要预防HPV16和18型,这两型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亚型;四价疫苗在二价的基础上增加了HPV6和11型,可预防生殖器疣;九价疫苗进一步扩大了预防亚型范围。疫苗接种适用于9-45岁的女性和9-45岁的男性,接种年龄越早,预防效果越好,性生活前接种是最佳时机,但有性生活后仍可接种。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HPV感染的风险,但不能完全杜绝,因为HPV可能感染避孕套未能覆盖的部位。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注意外阴清洁,避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等。
增强免疫力: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方式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助于清除HPV感染。例如,均衡饮食应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类、优质蛋白质等,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保证每天7-8小时的充足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