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病因有感染、免疫异常、物理化学刺激等,症状多样间断,常见腹泻、腹痛等,各年龄段可发病,结肠镜见肠黏膜炎症改变、病理示炎性细胞浸润,多数可治愈预后好;肠癌与遗传、环境、肠道慢性炎症等多因素相关,早期常无特异症状中晚期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多见于中老年近年有年轻化趋势,结肠镜见肠道占位病变、病理是确诊金标准,预后与分期相关,老年人肠癌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密切关注排便等情况、肠炎需防感染扩散,儿童肠炎多感染需防脱水、肠癌少见出现异常需排查且治疗要考虑生长发育特点。
一、病因差异
肠炎多由感染因素(如细菌、病毒感染)、免疫异常(自身免疫性肠炎)、物理化学刺激(如放射性损伤、药物刺激)等引起;肠癌则与遗传易感性(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综合征)、环境因素(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等)、肠道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如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超过10年者肠癌风险增加)等多因素相关。
二、症状表现区别
肠炎:症状相对多样但多具间断性,常见腹泻(可为稀便、水样便等,程度相对较轻)、腹痛(多为隐痛、胀痛,疼痛程度一般较轻,排便后可能缓解),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感染性肠炎时常见)、恶心、呕吐等,一般无明显体重进行性下降。
肠癌:早期常无特异性症状,中晚期可出现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量一般较少且持续存在)、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变细等)、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胀痛,位置多与肿瘤所在部位相关)、腹部肿块(可触及质硬、活动度差的肿块),还可伴有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体重进行性下降较常见。
三、发病年龄特点
肠炎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无特定高发年龄段;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但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发病有年轻化趋势,需关注年轻群体排便等相关异常表现。
四、检查诊断区别
肠炎:通过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性改变,病理活检多提示炎性细胞浸润;实验室检查可能有感染指标异常(如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升高等)。
肠癌:结肠镜下可见肠道占位性病变,形态多不规则,表面可有糜烂、溃疡等,病理活检是确诊肠癌的金标准,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评估肿瘤大小、浸润范围及有无转移等情况。
五、预后差异
肠炎:经规范治疗(如感染性肠炎抗感染、自身免疫性肠炎免疫调节等),多数患者可治愈,预后较好。
肠癌: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肠癌经手术等治疗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中晚期肠癌预后相对较差,即便治疗后仍有较高复发转移风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因机体功能减退,肠癌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更密切关注排便习惯、便血等情况,定期进行胃肠镜筛查;肠炎时需警惕感染扩散等风险,注意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儿童:儿童肠炎多与感染相关,需注意预防脱水,及时就医明确感染类型并针对性处理;儿童肠癌相对少见,但若出现不明原因腹痛、便血、腹部包块等,也需及时排查,儿童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诊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