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是胃黏膜等组织破损致血液流出表现为呕血黑便等,常见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临床表现有轻度黑便及出血量较大时的呕血等伴随症状,诊断靠胃镜、血常规、大便潜血,治疗分止血和针对病因,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儿童要注重补液等妊娠期女性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有胃病史人群需注意生活饮食等。
一、胃出血的定义
胃出血是指胃黏膜、胃壁血管等组织发生破损,导致血液从胃部流出的病理状态,可表现为呕血、黑便等不同形式的出血表现。
二、常见病因
1.消化性溃疡:是胃出血的首要常见病因,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产生自身消化作用,致使溃疡部位血管受损出血,其中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均可能引发此类出血。
2.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多由应激因素(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引起,胃黏膜出现急性糜烂、出血病灶。
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常见于肝硬化患者,因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的静脉血管扩张、迂曲,血管壁变薄易破裂出血。
4.胃癌:肿瘤组织侵袭胃内血管,可造成血管破裂出血,随着病情进展,出血风险逐渐增加。
三、临床表现
1.轻度出血:可能仅表现为黑便,大便颜色呈柏油样,这是因为血液经肠道消化后血红蛋白被分解所致。
2.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呕血症状,呕吐物可为鲜红色血液或咖啡样物质,同时伴有头晕、心慌、乏力等表现,严重时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胃出血的关键手段,能直接观察胃部病变部位、出血情况,还可在胃镜下进行止血等治疗操作。
2.血常规检查:可通过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判断出血程度,若血红蛋白下降提示存在出血。
3.大便潜血试验:阳性结果提示消化道存在出血情况,但需排除饮食等因素干扰。
五、治疗原则
1.止血处理: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止血措施,如消化性溃疡出血可使用抑酸药物减少胃酸分泌,促进止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需采取降低门静脉压力等方法止血。
2.针对病因治疗:针对导致胃出血的原发疾病进行治疗,例如肝硬化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需治疗肝硬化,胃癌导致的出血则需根据病情采取手术、化疗等相应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因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胃出血时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且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充分考虑药物对其他脏器功能的影响。
2.儿童:儿童胃出血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消化道畸形、感染等因素相关,治疗时要注重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且需谨慎选择治疗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
3.妊娠期女性:胃出血时需权衡治疗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密切关注母体与胎儿的状况。
4.有胃病史人群:需注意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严格戒烟限酒,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防诱发胃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