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引起,病程超2个月,经粪-口传播,有肠道及全身症状,依据病史、粪便和结肠镜检查诊断,需与其他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等鉴别,治疗包括抗菌和对症支持,预防要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慢性细菌性痢疾的定义
慢性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的慢性阶段,病程一般超过2个月。志贺菌经口进入人体后,侵袭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起炎症与溃疡,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原体:主要病原体为志贺菌属细菌,分为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等,其中福氏志贺菌易转为慢性。
感染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当人体抵抗力下降、肠道局部防御功能减弱时,感染的志贺菌易在肠道内持续存在,引发慢性炎症过程。例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成人更易在急性痢疾未彻底控制时转为慢性;长期患有基础疾病、生活卫生条件差的人群也属于易感人群。
三、临床表现
肠道症状:反复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可为黏液便、脓血便,每日数次不等。部分患者有排便不尽感。儿童患者可能因腹泻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体重不增等情况。
全身症状:可有乏力、消瘦、低热等全身表现,长期慢性病程会使患者精神状态受影响,儿童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
四、诊断依据
病史:有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史,病程超过2个月。
粪便检查:粪便镜检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可分离出志贺菌。儿童留取粪便标本时需注意操作规范,确保标本准确。
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病理检查可协助诊断。
五、鉴别诊断
与其他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鉴别:如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多有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但粪便培养无志贺菌,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道黏膜弥漫性炎症、溃疡等改变,与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病理表现有差异。儿童患溃疡性结肠炎时,需与慢性细菌性痢疾仔细鉴别,因为两者治疗及预后不同。
与肠结核鉴别:肠结核常有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等,粪便多为糊状,一般无脓血,粪便中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结肠镜检查及活检可协助诊断。
六、治疗原则
抗菌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等,但儿童需谨慎使用,优先考虑相对安全的药物。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腹泻严重的患者,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儿童患者由于体液调节能力较弱,更需密切关注水、电解质平衡情况。
七、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对患者及带菌者进行隔离治疗,及时报告疫情。儿童患者的隔离需注意环境的卫生和安全,避免交叉感染。
切断传播途径: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在集体生活场所,如学校等,需加强饮食和环境卫生管理。
保护易感人群:可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群的卫生意识。对于免疫力较低的儿童等易感人群,可通过增强体质等方式提高抵抗力,但需采取科学的方法,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避免不科学的保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