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是由多种病因引发的肠道黏膜急性炎症性疾病起病较急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临床特征病因包括感染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饮食因素及药物因素临床表现有消化道症状(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和全身症状(发热乏力等严重可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诊断依据病史典型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治疗分对症支持和病因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密切关注补液用药谨慎老年人易水电解质紊乱需注意补液速度量孕妇用药需谨慎遵医嘱。
一、定义
急性肠炎是由多种病因引发的肠道黏膜急性炎症性疾病,起病较急,主要临床特征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二、病因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常见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多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儿童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因儿童免疫功能发育尚不完善。
2.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常因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如生食、未煮熟的食物)引发,夏季高温环境易滋生细菌,增加感染几率。
3.寄生虫感染:如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等,多与不卫生的饮食或接触受污染环境有关。
(二)饮食因素
食用被污染、变质食物,或过量摄入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可直接刺激肠道,引发肠道黏膜急性炎症反应。
(三)药物因素
长期或不当使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可损伤肠道黏膜,诱发急性肠炎。
三、临床表现
(一)消化道症状
1.腹泻:每日腹泻次数不等,可为稀便、水样便,严重者可每日十余次,部分患者粪便可伴有黏液、脓血。
2.腹痛:多为脐周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程度因个体差异及病情轻重而异。
3.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二)全身症状
可伴有发热、乏力等,若腹泻、呕吐严重,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表现。
四、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如不洁饮食史、感染接触史等)、典型临床表现,结合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等)、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升高)等辅助检查综合判断。
五、治疗原则
(一)对症支持
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和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等方式补充。
(二)病因治疗
1.感染性急性肠炎:若为细菌感染,可能需使用抗感染药物,但具体药物选择需遵循证医学依据;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2.非感染性急性肠炎:调整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不洁食物,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急性肠炎时体液调节能力较弱,易出现脱水,需密切关注补液情况,优先采用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避免低龄儿童自行用药,用药需谨慎遵循儿科安全用药原则。
(二)老年人
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急性肠炎时更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应及时就医,密切监测电解质水平,补液时需注意速度和量的把控,防止加重心脏负担等。
(三)孕妇
孕妇患急性肠炎时用药需格外谨慎,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调整饮食等,若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影响胎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