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狭窄是指尿道腔因各种原因异常变窄致排尿困难等的泌尿外科疾病,病因有先天性(如先天结构异常)、后天性(包括尿道损伤后瘢痕形成、反复尿道感染致瘢痕修复变窄、医源性操作致组织损伤后瘢痕形成),临床表现有排尿困难、膀胱刺激症状、上尿路损害表现,分类包括先天性、外伤性、医源性,诊断方法有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尿道探子检查、尿道造影,男性更易发生尿道狭窄,儿童先天性尿道狭窄需重视,有尿道损伤或感染病史人群风险高需关注排尿情况。
一、定义
尿道狭窄是指尿道腔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异常变窄,导致排尿困难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泌尿外科疾病。
二、病因
(一)先天性因素
如先天性尿道外口狭窄、尿道瓣膜、尿道憩室等,多在出生时或婴幼儿期即存在结构异常,因尿道先天发育畸形引发狭窄。
(二)后天性因素
1.尿道损伤:常见于骑跨伤(多导致前尿道损伤)、骨盆骨折(易引起后尿道损伤),损伤修复过程中形成瘢痕组织,进而导致尿道狭窄;
2.尿道感染:反复的尿道感染可引发尿道黏膜充血、水肿,后续瘢痕修复过程中造成尿道腔变窄;
3.医源性因素:如尿道器械操作(如频繁导尿、尿道镜检查等)、前列腺手术(如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等),手术操作可能损伤尿道组织,术后瘢痕形成导致尿道狭窄。
三、临床表现
(一)排尿困难
早期表现为初始排尿费力,尿线变细、射程变短,随着病情进展,需用力才能排出尿,严重时可出现尿潴留;
(二)膀胱刺激症状
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提示可能合并膀胱炎症;
(三)上尿路损害表现
长期尿道狭窄可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进而引起肾积水,若病情持续发展可出现肾功能不全,表现为乏力、水肿等。
四、分类
(一)先天性尿道狭窄
由胚胎发育过程中尿道结构异常所致,包括尿道外口狭窄、尿道瓣膜等。
(二)外伤性尿道狭窄
多因尿道损伤后修复不佳形成瘢痕导致,如骑跨伤后前尿道狭窄、骨盆骨折后后尿道狭窄等。
(三)医源性尿道狭窄
因医疗操作引起尿道组织损伤,后续瘢痕形成造成狭窄,常见于尿道器械操作、前列腺手术等术后。
五、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排尿异常的发生时间、发展过程、是否有尿道损伤史、感染史或医疗操作史等。
(二)体格检查
可触及尿道硬结,若存在尿道狭窄,触诊时可发现尿道局部质地变硬。
(三)尿道探子检查
通过尿道探子探查可确定狭窄的部位和程度,了解尿道腔的通畅情况。
(四)尿道造影
能清晰显示狭窄的部位、长度和程度,是诊断尿道狭窄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影响
(一)男性与女性差异
男性尿道较长且有生理弯曲,相对女性更易发生尿道狭窄,尤其是有尿道损伤、感染或医源性因素的男性;女性尿道狭窄相对少见,多与医源性因素或特殊感染等相关。
(二)儿童情况
儿童先天性尿道狭窄需重视,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影响正常排尿及生长发育,应尽早通过检查明确诊断并干预。
(三)有尿道损伤或感染病史人群
这类人群患尿道狭窄风险较高,需密切关注排尿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