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胃炎是胃黏膜及肠黏膜因多种病因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长症状反复,病因包含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药物自身免疫等,临床表现有消化及全身症状,诊断靠胃镜肠镜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需去除病因、对症及维护黏膜,儿童需调整饮食用药谨慎,老人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饮食,孕妇需谨慎用药及营养均衡。
一、定义
慢性肠胃炎是胃黏膜及肠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由多种病因持续作用导致胃和肠道黏膜出现慢性炎症改变,病程通常较长,症状可反复出现。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Hp)是常见病因,该菌可定植于胃黏膜,引发炎症反应,长期感染易导致慢性肠胃炎。2.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可损伤胃肠黏膜,诱发慢性肠胃炎。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可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破坏黏膜屏障,引起胃肠炎症。4.自身免疫因素: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胃肠黏膜,导致慢性炎症,如自身免疫性胃炎等。5.其他:肠道菌群失调、遗传因素等也可能与慢性肠胃炎的发生有关。
三、临床表现
1.消化系统症状:常见反复出现的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部位不固定;腹胀、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或不成形便,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症状可因饮食不当、劳累等因素诱发或加重,且时轻时重。2.全身表现:病情长期迁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若合并贫血,还可出现面色苍白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有无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还可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炎症的性质和程度。2.肠镜检查:对于肠道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观察肠黏膜的形态,发现肠炎性改变,如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并可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3.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等,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因该菌与慢性肠胃炎密切相关。
五、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若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避免再次服用损伤胃肠黏膜的药物;调整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如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等。2.对症治疗:针对腹痛可使用适当药物缓解症状;对于腹泻严重者,可使用止泻药物;若存在消化不良,可使用促进消化的药物等。3.维持胃肠黏膜修复:可使用保护胃黏膜或肠黏膜的药物,促进受损黏膜的修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慢性肠胃炎需特别注意饮食调整,应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及刺激性强的食物。由于儿童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用药需谨慎,应优先选择对胃肠刺激小的治疗方式,避免滥用药物。2.老年人:老年人慢性肠胃炎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用药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对胃肠的影响。同时,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应注意饮食的清淡、规律,避免加重胃肠负担。3.孕妇:孕妇患慢性肠胃炎时,需谨慎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饮食上要注重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