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急性期严格卧床、牵引、按摩理疗及用非甾体抗炎药辅助,手术用于非手术无效等情况,术式有髓核摘除等,老年人、孕妇、儿童治疗有不同考量,需注重生活方式调整避免久坐久站等并加强腰背肌锻炼。
一、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方案
(一)卧床休息
急性期建议严格卧床2~4周,此阶段可显著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疼痛症状。研究表明,充分卧床休息能使椎间盘内压力降低约30%,利于炎症消退。需注意卧床时保持正确体位,以仰卧位膝关节微屈或侧卧位双膝关节微屈为宜,避免增加椎间盘压力的姿势。
(二)物理治疗
1.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增加椎间隙宽度,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一般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1/10,持续时间20~30分钟,每日1~2次,临床研究显示约60%的患者牵引后症状可改善。
2.按摩与理疗:专业人员进行的按摩可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需注意手法轻柔,避免暴力操作。理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等,可促进炎症吸收,缓解疼痛,超短波治疗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加速代谢产物清除。
(三)药物辅助
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消炎止痛,此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能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疼痛。但需注意,有胃肠道疾病史者需谨慎使用。
二、手术治疗的适用情况及方式
(一)手术指征
当非手术治疗3~6个月无效、出现进行性肌力下降、马尾神经综合征(如大小便失禁、鞍区感觉异常)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
(二)手术方式
常见术式为髓核摘除术,通过切除突出的髓核组织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近年来,微创术式如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逐渐广泛应用,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临床研究显示微创术后患者住院时间可缩短至3~5天,术后3个月内功能恢复优于传统开放手术。
三、特殊人群的治疗考量
(一)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骨质疏松、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治疗时优先考虑非手术方案,若需手术,需充分评估心肺功能、骨密度等,选择对机体影响较小的术式,并加强围手术期基础疾病管理。
(二)孕妇
孕妇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需格外谨慎,非手术治疗为首选,如适度卧床、轻柔按摩(避免腹部施压)、局部热敷等。避免使用有辐射的影像学检查及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分娩后再根据恢复情况决定是否进一步治疗。
(三)儿童
儿童腰椎间盘突出症极为罕见,多与先天性脊柱发育异常等相关。若确诊,需综合评估病情,优先采用保守治疗,如牵引配合康复锻炼,严格避免不恰当的手术操作,因儿童脊柱处于发育阶段,手术风险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需充分权衡。
四、生活方式管理
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式,均需注重生活方式调整。避免久坐、久站及弯腰负重,定时改变姿势;加强腰背肌锻炼,如坚持每日进行5~10分钟小飞燕或平板支撑训练,可增强脊柱稳定性,降低复发风险。研究显示,规律进行腰背肌锻炼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率可降低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