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是由淋球菌引起的性传播疾病,通过性接触等传播,男女临床表现不同,可通过涂片、培养检查诊断,需尽早用抗生素规范治疗,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可通过加强性教育等预防。
一、病因
淋球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多存在于多核白细胞内,淋球菌离开人体后不易生存,一般消毒剂容易将其杀灭。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成人淋病几乎都是通过性接触感染。新生儿可通过患淋病母亲的产道时被感染,引起淋菌性结膜炎。
二、临床表现
1.男性淋病:
急性淋病:初期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随后出现尿道口红肿,有稀薄黏液流出,24小时后病情加重,分泌物变为黄色脓性,量多,可伴有尿道不适加剧、龟头及包皮红肿等。部分患者可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等。
慢性淋病:多由急性淋病治疗不彻底转变而来,症状相对较轻,尿道常有瘙痒感,晨起尿道外口有少量黏液性分泌物,称为“糊口”现象,排尿时有轻微的灼热感、刺痛感等。
2.女性淋病:
急性淋病:感染后症状往往不如男性典型,可累及尿道、宫颈、前庭大腺等部位。宫颈感染时,宫颈口红肿、触痛,有脓性分泌物;尿道感染时,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检查可见尿道口红肿、压痛;前庭大腺感染时,腺体开口处红肿、剧痛,可形成脓肿。
慢性淋病:多由急性淋病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转化而来,可出现下腹坠胀、腰酸背痛、白带增多等症状,可导致输卵管炎、盆腔炎等,进而引起不孕、异位妊娠等不良后果。
三、诊断
1.涂片检查:取尿道或宫颈脓性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可见多形核白细胞内有革兰阴性双球菌,此法对男性急性淋病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但对女性患者的敏感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
2.培养检查:是诊断淋病的金标准。将分泌物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或Thayer-Martin培养基上,在含5%-10%二氧化碳的环境中培养,可明确是否为淋球菌感染,同时还可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四、治疗
一旦确诊淋病,应尽早进行规范治疗。治疗药物主要有头孢曲松、大观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期间应避免性行为,性伴侣也应同时进行检查和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感染淋病可能会导致早产、胎膜早破、胎儿感染等。应选用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头孢曲松等,且需遵循正规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母婴情况。
2.新生儿:新生儿患淋菌性结膜炎时,应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眼部,然后局部应用抗生素眼药水,如红霉素眼药水等,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防止病情加重导致失明等严重后果。
3.儿童:儿童淋病多为间接接触感染或通过性虐待感染,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护儿童的隐私,给予心理关怀,并且要排查是否存在性虐待等情况。
六、预防
1.加强性健康教育,避免不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淋病的感染风险。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生殖器清洁,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盆等物品。
3.对淋病患者的污染物进行严格消毒处理,防止传播。
4.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淋病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