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属引起,症状因病情轻重不同,急性包括普通型(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轻型(症状较轻易忽视)、中毒型(多见于儿童,分休克型、脑型、混合型,病情凶险),慢性为急性超2个月未愈,有反复发作症状及肠道功能紊乱,不同人群症状有差异,病理基础是痢疾杆菌对肠道黏膜的侵袭损伤。
一、急性细菌性痢疾
1.普通型(典型)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儿童相对更易出现高热情况,这是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对病原体的反应更为强烈。发热一般先于肠道症状出现,也有部分患者发热与肠道症状同时出现。
肠道症状
腹痛、腹泻:腹痛多位于左下腹,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阵发性绞痛。腹泻频繁,初为稀便,1-2天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天排便次数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这是由于痢疾杆菌侵袭肠道黏膜,引起炎症、溃疡,导致黏液分泌增加、肠壁血管破裂出血。例如,志贺菌产生的内毒素等致病物质会损伤肠黏膜,使肠黏膜出现炎症反应,进而影响肠道的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腹泻和黏液脓血便的产生。
里急后重:患者有明显的肛门坠胀感,总是有排便不尽的感觉,这是因为直肠受炎症刺激,引起直肠括约肌痉挛所致。儿童由于表述能力相对较弱,可能会表现出频繁的便意但每次排便量不多的情况。
2.轻型(非典型)
症状相对较轻,发热不明显或仅有低热,腹泻次数较少,每天排便3-5次,多为稀便,偶有黏液,一般无脓血便。腹痛程度较轻,里急后重症状也不显著,容易被忽视,尤其在儿童中,可能仅表现为轻度的胃肠不适,容易与普通的消化不良等情况混淆。
3.中毒型
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病情严重。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患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早期可能神志清楚,但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意识障碍。这是因为痢疾杆菌释放的内毒素等物质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微循环障碍,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脑型(呼吸衰竭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患者表现为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惊厥、昏迷,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这是由于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水肿甚至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混合型:同时具有休克型和脑型的表现,病情最为凶险,病死率高。
二、慢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未愈者即为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大便常有黏液或少量脓血。部分患者会有长期的肠道功能紊乱,如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儿童慢性细菌性痢疾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因为长期的腹泻导致营养吸收不良,进而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患者的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肠道的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再次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复发。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感染细菌性痢疾后症状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但总体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痢疾杆菌对肠道黏膜的侵袭和损伤。对于儿童,由于其生理特点,在症状表现上可能更需要密切观察,因为儿童病情变化较快;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肠道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感染细菌性痢疾后症状可能更为严重,且恢复相对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