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尿路引发炎症且婴幼儿时期相对多见与解剖、生理、免疫及遗传等因素相关,病原体主要为细菌,感染途径包括上行、血行等,婴儿期症状不典型,儿童期有尿路刺激等表现,尿常规等可助诊断,治疗用敏感抗生素并对症支持,需注意卫生、多饮水等,婴幼儿和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小儿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尿路并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同时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引起的炎症,婴幼儿时期发病相对多见,其发病与解剖、生理、免疫及遗传等因素相关。
二、病因
1.病原体:主要为细菌,其中大肠杆菌最为常见,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等,少数由真菌、病毒等引起。
2.感染途径
上行感染:为最主要的感染途径,婴幼儿尿道短、女婴尿道短宽且外口暴露、接近肛门,易被粪便污染;男婴若存在包皮过长、包茎等情况,也易发生上行感染。
血行感染:多发生于新生儿及小婴儿,常见于皮肤感染、肺炎等败血症时,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尿路引发感染。
淋巴感染及直接蔓延:较少见,如肠道与肾脏距离较近时,细菌可通过淋巴系统感染肾脏,或邻近器官感染直接蔓延至尿路。
三、临床表现
1.婴儿期: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发热、拒食、呕吐、腹泻、体重不增、生长发育迟缓等全身症状,局部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
2.儿童期:与成人相似,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部分患儿伴腰痛、发热、寒战,有时可见血尿,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尿、血尿等。
四、诊断
1.尿常规:离心尿沉渣中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可怀疑尿路感染;若见白细胞管型、晨尿白细胞酯酶阳性,则更支持尿路感染诊断。
2.尿细菌培养: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金标准,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CFU/ml可确诊,10~10CFU/ml为可疑,<10CFU/ml多为污染。
3.影像学检查:对于反复尿路感染或定位诊断困难的患儿,需进行超声、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等检查,以了解尿路有无畸形、梗阻等解剖异常。
五、治疗
1.抗生素治疗: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有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曲松等)、青霉素类等,用药疗程需足,一般急性感染疗程为7~10天,复发性感染需延长疗程并查找诱因。
2.对症支持: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道的作用;发热时可进行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不规范用药)。
六、预防
1.卫生护理: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女婴应勤换尿布,便后从前向后擦拭,避免粪便污染尿道;男婴若有包皮过长或包茎,应适时清洁。
2.多饮水:鼓励儿童多饮水,每日保证足够尿量,以冲刷尿路,减少细菌定植。
3.及时排尿:避免憋尿,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减少尿液在尿路停留时间,降低感染风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需特别注重日常外阴清洁,尿布不宜包裹过久,防止局部潮湿滋生细菌,家长应密切观察婴幼儿排尿、进食及精神状态,若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
2.儿童:应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憋尿、勤换内裤等,对于存在尿路畸形等基础疾病的儿童,需定期复查,遵医嘱进行相应处理,降低尿路感染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