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根据病情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型和中毒型。急性发作期常见腹泻(每日十余次甚至数十次,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和腹痛(左下腹隐痛或阵发性绞痛,排便前明显、后可缓解);慢性迁延型有长期腹泻(病程超2个月,时轻时重,重者可现黏液脓血便)、腹胀(肠道功能紊乱致气体积聚)、乏力(长期炎症消耗能量及营养吸收不良所致);中毒型(儿童易现)有高热(体温迅至39℃以上且持续)、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等)、休克表现(面色苍白、皮肤花斑等微循环障碍症状)。
一、急性发作期症状
1.腹泻:最为常见的症状,每日排便次数可多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这是因为痢疾杆菌侵袭肠道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溃疡,进而出现黏液和脓血混合的情况。例如,研究发现,在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发作的患者中,约80%以上会出现频繁的黏液脓血便腹泻症状,粪便性状典型地呈现出黏液与脓血相混的特征。
2.腹痛:多为左下腹隐痛或阵发性绞痛。这是由于肠道炎症刺激肠道神经末梢所致。腹痛一般在排便前较为明显,排便后可有所缓解,但随后又可能再次出现疼痛。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腹痛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达不清而表现为哭闹不安等行为异常;成年患者则能较明确地表述为左下腹的疼痛感受。
二、慢性迁延型症状
1.长期腹泻:病程超过2个月,腹泻症状时轻时重。腹泻程度不一,轻者每日排便3-5次,为稀便,可夹杂少量黏液;重者也可出现黏液脓血便情况,但相对急性发作期程度较轻。长期腹泻会导致患者营养吸收不良,影响身体状况,尤其是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因为长期的肠道功能紊乱会阻碍营养物质的正常摄取和消化吸收。
2.腹胀:肠道功能紊乱,炎症刺激肠道,使肠道蠕动功能失调,导致气体在肠道内积聚而出现腹胀症状。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腹胀表现可能不同,例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患者可能腹胀症状相对更明显,因为运动减少会影响肠道蠕动,加重气体积聚。
3.乏力:由于长期慢性炎症消耗身体能量,以及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等原因,患者常感到乏力,全身没有力气,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贫血等基础疾病的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乏力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因为基础疾病已经使身体处于相对虚弱状态,再加上肠道炎症的影响,会进一步加重乏力表现。
三、中毒型症状(儿童相对更易出现)
1.高热: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以上,且持续不退。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感染痢疾杆菌后更容易出现高热情况。高热会消耗儿童大量体力,对儿童的各脏器功能可能造成一定影响,如可能导致脑部代谢加快,增加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精神萎靡:患儿精神状态差,表现为嗜睡、烦躁不安等。这是因为毒素吸收等因素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与平时活泼状态差异较大。
3.休克表现:严重时可出现面色苍白、皮肤花斑、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这是由于痢疾杆菌产生的内毒素等引起全身微循环障碍所致。儿童发生休克时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变化,因为休克若不能及时纠正,会危及患儿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