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骨髓炎由化脓性细菌感染骨膜等组织致病因主要为金葡菌感染途径有血源性等按发病途径分三类按病程分急慢两型急性有全身及局部感染表现慢性有窦道流脓等表现实验室检有炎症指标升高清影像学X线早期可能无异常后有改变CT清骨质等MRI对早期诊断价值高治疗急性以抗生素为基础必要时手术引流慢性多需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儿童需尽早治防影响骨骼发育免疫力低下者需控基础病积极抗感染。
一、定义
化脓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骨膜、骨皮质和骨髓组织的炎症,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途径包括血源性传播(最常见,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组织)、创伤后感染(外伤导致细菌直接侵入骨)及邻近软组织感染蔓延。
二、分类
(一)按发病途径分类
1.血源性骨髓炎:多因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灶的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组织,儿童多见,因儿童骨血运丰富,细菌易定植。
2.创伤后骨髓炎:由开放性骨折、骨手术等创伤导致细菌直接侵入骨组织引发炎症。
3.外来性骨髓炎:如周围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至骨组织所致。
(二)按病程分类
1.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起病急骤,患者多有高热、寒战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局部表现为病变部位疼痛、红肿、压痛,儿童为高发人群,若未及时规范治疗易转为慢性。
2.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常由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未彻底治愈演变而来,表现为反复流脓、窦道形成、死骨排出,局部可出现骨质增生、肢体变形等,病程迁延,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全身表现为高热、寒战、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状;局部表现为病变部位疼痛、红肿、皮温升高,患肢活动受限,儿童患者因表述不清可能仅表现为哭闹、拒动。
(二)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局部可见经久不愈的窦道,反复流出脓性分泌物,有时可见死骨排出,窦道周围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瘢痕形成,长期不愈者可能发生癌变,患肢可伴有肌肉萎缩、畸形等。
四、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指标明显升高。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早期(发病2周内)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周后可见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等。
2.CT:能更清晰显示骨质破坏、死骨及脓肿情况。
3.MRI:对早期骨髓炎诊断价值高,可发现骨髓内异常信号及软组织炎症。
五、治疗原则
(一)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以抗生素治疗为基础,应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敏感抗生素,必要时通过手术切开引流,清除脓液及坏死组织,控制感染扩散。
(二)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多需手术治疗,如病灶清除术,彻底去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及窦道,同时配合抗生素治疗,手术前后需注意维持患者营养状态,增强机体抵抗力。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期,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若未及时规范治疗,可能影响骨骼生长,导致肢体短缩、畸形等,因此需尽早诊断、积极治疗,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骨骼发育情况。
(二)免疫力低下人群
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发生化脓性骨髓炎时病情易迁延不愈,需加强基础疾病控制,严格控制血糖、调整免疫抑制剂使用等,同时积极抗感染治疗,必要时延长治疗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