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与肠癌在症状表现、发病年龄及人群倾向、检查手段、预后及转归方面均有不同。肠炎症状多样、各年龄段可发病,检查有粪便常规和肠镜等,大多预后好;肠癌早期症状不典型、40岁以上高发(有高危人群),检查有结肠镜、大便隐血试验、影像学等,预后与分期相关,早期较好、中晚期较差
一、症状表现
1.肠炎:肠炎的症状相对多样且相对较具特异性,腹泻是常见症状之一,多为稀便,可能伴有腹痛,腹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等,部分患者可能有发热,一般为低热,若为感染性肠炎,发热可能相对明显,但通常全身症状相对肠炎而言没那么严重,病程相对有一定自限性,在去除诱因等处理后有好转倾向。不同类型肠炎症状细节有差异,如细菌性肠炎可能腹泻次数相对较多,常伴有黏液便等。
2.肠癌:肠癌早期可能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常见症状有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与粪便混合;腹痛,多为隐痛、胀痛,后期可能疼痛加剧;还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且病情呈进行性发展,一般不会自行缓解。不同部位的肠癌症状略有不同,如右半结肠癌以全身症状、贫血、腹部肿块为主;左半结肠癌则以便血、腹痛、肠梗阻症状为主。
二、发病年龄及人群倾向
1.肠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感染性肠炎在儿童、卫生条件差的人群中更易发生,比如儿童因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接触污染物品后易患感染性肠炎;而自身免疫性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发病年龄相对较广,但中青年相对多见。
2.肠癌:肠癌发病年龄相对较晚,多在40岁以上人群高发,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有家族肠癌病史的人群、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人群、肥胖人群等属于高危人群,比如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肠癌,那么本人患肠癌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这是因为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等因素;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会影响肠道正常功能,增加肠癌发生风险。
三、检查手段
1.肠炎:
粪便常规检查:可查看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等,感染性肠炎患者粪便中常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等,有助于判断是否为感染性肠炎及感染的大致情况。
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肠炎患者肠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表现,但一般无占位性病变等肠癌的典型表现。
2.肠癌: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癌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内病变情况,如看到肿块、溃疡等病变,还能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病变性质,这是确诊肠癌的金标准。
大便隐血试验:肠癌患者大便隐血试验多呈阳性,可作为肠癌筛查的初步手段之一,但需注意假阳性情况。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浸润范围及有无转移等情况,对肠癌的分期等有重要意义。
四、预后及转归
1.肠炎:大多数肠炎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如针对感染性肠炎进行抗感染等治疗,针对自身免疫性肠炎进行相应免疫调节等治疗后,预后较好,可完全治愈,一般不会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但如果是重症感染性肠炎等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也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影响预后。
2.肠癌:肠癌的预后与病情发现时的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肠癌如能及时手术治疗等,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中晚期肠癌预后相对较差,即使经过治疗,复发转移风险较高,对患者生命健康威胁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