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尿路感染主要由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入侵引发,上行感染为主要途径,血行、淋巴道感染少见,尿路梗阻、异物等结构功能异常及机体免疫力下降易致感染,女性、婴幼儿、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一、病原体感染
急性尿路感染主要由病原体入侵尿路引起,常见病原体为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约占70%-80%,其次包括变形杆菌、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此外,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也可引发感染,但相对少见。
二、上行感染为主的途径因素
上行感染是急性尿路感染最主要的途径,女性因生理结构特点更易发生此感染类型。女性尿道短(约3-5cm)、宽且靠近肛门,肛门周围细菌(如大肠埃希菌)易逆行进入尿道并向上蔓延至膀胱、输尿管甚至肾脏。性生活时会将周围细菌挤入尿道,增加感染风险,尤其在经期女性,局部抵抗力下降,更易通过上行感染引发急性尿路感染;另外,不注意外阴清洁卫生等也会增加上行感染几率。
三、血行感染因素
血行感染相对较少见,多发生于免疫力极度低下或新生儿群体。当身体其他部位存在感染病灶时,病原体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尿路引起感染,例如皮肤感染、肺部感染等,病原体随血流到达肾脏等尿路部位,定植后引发急性尿路感染,但此类情况占比远低于上行感染。
四、淋巴道感染因素
淋巴道感染极为罕见,通常是盆腔和腹腔的感染灶通过淋巴管与肾周围的淋巴管有交通支,从而引起尿路的感染,但在临床中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五、泌尿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因素
1.尿路梗阻: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先天性尿路畸形等可导致尿液引流不畅,使尿液在尿路内潴留,细菌容易在局部滋生繁殖,进而引发急性尿路感染。例如尿路结石会堵塞尿路,造成尿液排出受阻,细菌无法及时被冲刷排出,长期积累易引发感染;前列腺增生多见于老年男性,会压迫尿道,影响尿液正常排出,增加感染风险。
2.尿路异物:如留置导尿管、膀胱结石等尿路异物,会损伤尿路黏膜,破坏尿路的防御屏障,使细菌更容易侵入并定植,从而诱发急性尿路感染。
六、机体免疫力下降因素
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容易发生急性尿路感染。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减弱,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受到影响,细菌更容易在尿路繁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接受器官移植后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免疫系统功能被抑制,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下降,易发生尿路感染;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逐渐降低,也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急性尿路感染。
七、特殊人群因素
1.女性:除了生理结构因素外,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等特殊时期感染风险增加。孕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输尿管蠕动减弱,且增大的子宫压迫输尿管,导致尿液引流不畅;月经期间局部卫生护理不当等也会增加感染几率。
2.婴幼儿:婴幼儿尿路解剖生理特点为尿路黏膜娇嫩,输尿管相对宽,容易受压及扭曲,且膀胱输尿管反流发生率较高,这些因素使得细菌容易在尿路定植引发感染,同时婴幼儿卫生护理相对不完善,也增加了感染风险。
3.老年人:除了可能存在前列腺增生等导致尿路梗阻的因素外,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进一步削弱机体免疫力,且老年人自我清洁能力下降等,都使得老年人急性尿路感染的风险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