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梅毒分早期(出生后2年内发病)和晚期(出生后2年以上发病)。早期有皮肤黏膜损害(皮疹、黏膜损害)、营养发育障碍、骨损害;晚期有皮肤黏膜损害(树胶肿、梅毒瘤)、眼部病变(间质性角膜炎)、耳部病变(神经性耳聋)、骨骼病变(马鞍鼻、刀状胫)、神经系统病变;新生儿及婴幼儿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结合母亲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母亲孕期未规范治疗胎儿感染概率高,出生后要密切监测评估。
一、早期先天性梅毒症状(出生后2年内发病)
1.皮肤黏膜损害
皮疹:多在出生后2-3周出现,常见皮疹类型有斑丘疹、水疱-大疱性皮疹等。斑丘疹可为红色,大小不等,分布于全身;水疱-大疱性皮疹多见于掌跖、口周等部位,水疱破裂后可形成糜烂面,愈后可留有瘢痕。研究表明,约50%的早期先天性梅毒患儿会出现皮肤黏膜损害。
黏膜损害:可出现鼻炎,表现为鼻塞、流涕,严重时可影响患儿吃奶和呼吸。此外,还可发生口腔黏膜斑,多见于口腔颊黏膜、舌、牙龈等部位,为灰白色、周围充血的斑片。
2.营养发育障碍:患儿可出现消瘦、烦躁、皮肤干燥、脱发等表现,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精神萎靡,对外界反应差。这是因为梅毒螺旋体感染影响了患儿的营养吸收和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相关研究显示约60%的早期先天性梅毒患儿存在营养发育障碍。
3.骨损害:可累及骨骼系统,引起骨软骨炎、骨髓炎等。表现为四肢疼痛、假性瘫痪,患儿因疼痛而不愿活动四肢,呈假性瘫痪状态;还可出现长骨肿胀、压痛等,X线检查可见长骨骨骺端出现改变等骨损害表现。
二、晚期先天性梅毒症状(出生后2年以上发病)
1.皮肤黏膜损害
树胶肿: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损害,好发于皮肤、黏膜、骨骼等部位。皮肤树胶肿可表现为皮下结节,逐渐增大,中心坏死形成溃疡,愈后留有瘢痕;黏膜树胶肿可发生于口腔、鼻腔等部位,引起黏膜破坏、穿孔等。
梅毒瘤:较少见,可累及鼻、硬腭等部位,导致鼻骨破坏,引起鞍鼻等畸形。
2.眼部病变:可出现间质性角膜炎,多在5-20岁发病,表现为角膜混浊、疼痛、畏光、视力下降等。据统计,约25%的晚期先天性梅毒患儿会出现间质性角膜炎。
3.耳部病变:可引起神经性耳聋,多为双侧性,呈进行性加重,患儿可出现听力下降甚至丧失。
4.骨骼病变:可出现马鞍鼻、刀状胫等骨骼畸形。刀状胫表现为胫骨前凸,形似军刀。
5.神经系统病变:可发生脑膜血管梅毒、脊髓痨等,出现头痛、癫痫、感觉异常、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
三、先天性梅毒的特殊人群考虑
对于新生儿及婴幼儿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梅毒螺旋体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在护理方面,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黏膜、营养发育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母亲在孕期如果患有梅毒,应积极进行规范治疗,以降低胎儿感染梅毒的风险。在诊断方面,需要结合母亲的梅毒感染病史、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如梅毒血清学检查等)来综合判断。例如,梅毒血清学检查中的RPR(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和TPPA(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等对于诊断先天性梅毒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母亲在孕期未进行规范的梅毒治疗,胎儿感染梅毒的概率较高,出生后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