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梅毒有多种症状表现,皮肤黏膜损害包括多样皮疹及黏膜斑;全身症状有发热、头痛、乏力;全身浅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有虫蛀状脱发等毛发损害;还可出现眼部炎症如虹膜炎等,各症状有其不同特点及对不同人群的影响等。
皮疹:二期梅毒最常见的皮肤损害是皮疹,形态多样,包括斑疹、丘疹、脓疱等。斑疹性梅毒疹多为淡红色或褐红色,大小不等,一般无症状,常广泛分布于躯干、四肢等处;丘疹性梅毒疹可呈扁平或尖顶状,铜红色,质硬,多见于躯干、四肢、肛周等部位;脓疱性梅毒疹较少见,多发生于体弱或营养不良者,皮疹可表现为脓疱,愈后可留瘢痕。这些皮疹具有传染性强的特点,主要是因为梅毒螺旋体在皮疹处大量存在。不同人群中,比如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皮疹可能相对典型,而免疫功能低下者,皮疹可能不典型且更容易扩散。
黏膜损害:可出现黏膜斑,为灰白色、光亮而湿润的扁平丘疹,常发生于口腔黏膜(如唇、舌、扁桃体等部位)或生殖器黏膜,黏膜斑内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传染性很强。例如,发生在口腔黏膜的黏膜斑可能会导致患者在说话、进食时稍有不适,但多数人初期可能未重视。
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可持续数周。发热的原因是梅毒螺旋体在体内大量繁殖,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不同年龄的患者,发热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儿童患者发热可能相对更易出现精神萎靡等伴随症状,而成年人可能更能耐受低热,但也会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头痛:约有半数以上的二期梅毒患者会出现头痛症状,头痛程度可轻可重,多为胀痛或隐痛。这是因为梅毒螺旋体感染后,毒素刺激神经以及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累及头部神经等所致。对于有基础头痛病史的患者,二期梅毒引发的头痛可能会加重原有的头痛症状,需要特别关注。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没有精神,体力明显下降。这是由于梅毒螺旋体感染后,机体代谢紊乱以及免疫消耗等因素引起。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人,感染二期梅毒后乏力症状可能会更明显,影响其正常的生活节奏和工作效率。
全身浅表淋巴结可出现无痛性肿大,以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较为常见。淋巴结质地较硬,可活动,表面无红肿粘连。淋巴结肿大是机体对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免疫反应表现,肿大的淋巴结内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不同性别患者,淋巴结肿大的表现差异不大,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会因身体状态变化对淋巴结肿大的感觉有所不同,比如可能会感觉胀痛等不适稍有变化。
毛发损害
脱发:可出现虫蛀状脱发,头发呈斑片状脱落,脱发区边界不清,形似虫蛀。这是因为梅毒螺旋体侵犯毛囊周围,影响毛囊的营养供应和正常生长所致。儿童患者如果发生二期梅毒的脱发,可能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因为头发的变化可能会让儿童产生自卑等情绪;成年人则可能更关注脱发对外观的影响,进而影响生活质量。
眼部损害
可出现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等眼部炎症。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模糊、眼痛、畏光等症状。眼部损害是二期梅毒较常见的表现之一,梅毒螺旋体通过血液等途径侵犯眼部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对于有眼部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二期梅毒后眼部症状可能会加重,需要及时进行眼部相关检查和梅毒的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