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胃肠病以持续或反复发作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且肠道结构生化检查无明显异常为特征,有腹痛、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异常等表现,发病机制涉胃肠动力、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脑-肠轴调节及精神心理因素等,诊断依罗马标准需反复发作腹痛等伴相应症状且排除器质性疾病,危险因素有中青年多见、女性略高、精神心理及饮食因素等,治疗以综合个体化为主,非药物有饮食调整和心理疏导,药物依症状选且优先非药物,特殊人群如儿童需关注心理等、女性考虑月经周期等、老年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
一、定义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和(或)粪便性状改变为特征,而肠道结构和生化检查无明显异常。
二、临床表现
1.腹痛:为常见症状,多位于下腹部,疼痛程度不一,一般于排便后缓解,无进行性加重。
2.排便习惯改变: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及混合型。腹泻型表现为排便频率增加、粪便稀软;便秘型表现为排便困难、粪便干结;混合型则交替出现腹泻与便秘。
3.粪便性状异常:可表现为稀便、干结便或糊状便等,部分患者粪便中带有黏液,但无脓血。
三、发病机制
尚不完全明确,可能涉及多因素共同作用:
胃肠动力异常:肠道蠕动过快或过慢,影响排便过程。
内脏高敏感性:肠道对牵拉等刺激的敏感性增高,稍受刺激即出现不适症状。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比例发生变化,影响肠道功能。
脑-肠轴调节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控失衡,精神心理因素可通过此轴影响肠道功能。
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易诱发或加重IBS症状。
四、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罗马标准,需满足以下条件: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出现3天,伴有以下2项及以上:排便后症状改善;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五、危险因素
年龄:多见于中青年人群。
性别: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
精神心理因素: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存在焦虑或抑郁情绪者易患病。
饮食因素:摄入高纤维食物、过多产气食物(如豆类、碳酸饮料等)可能诱发症状。
六、治疗原则
以综合治疗为主,遵循个体化原则:
非药物干预:
饮食调整:避免食用诱发症状的食物,如乳糖不耐受者避免乳制品,根据腹泻或便秘类型调整饮食结构,腹泻型可适当减少膳食纤维摄入,便秘型可增加膳食纤维及水分摄入。
心理疏导:对存在精神心理问题者,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改善情绪状态。
药物治疗:根据症状类型选择相应药物,如腹泻型可选用止泻药,便秘型可选用泻药等,但需优先非药物干预,且避免低龄儿童使用特定药物,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进行管理。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关注其心理状态,避免不恰当用药,饮食调整需结合儿童生长发育特点,优先通过非药物方式改善症状。
女性患者:需考虑月经周期等因素对症状的可能影响,注意情绪调节与生活方式调整。
老年患者:需注意合并其他疾病时的药物相互作用,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患者舒适度为核心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