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是由多种病因致胰腺组织和功能持续损害呈进行性纤维化等病理改变,病因包括长期酗酒、胆道疾病、遗传、自身免疫等,病理可见腺泡萎缩等,临床表现有反复发作上腹痛、外分泌及内分泌功能不全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需去除病因、缓解疼痛、改善外分泌内分泌功能,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妊娠期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胰腺组织和功能的持续性损害,胰腺呈现进行性纤维化、腺泡萎缩或胰管变形等病理改变,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等。
二、病因
1.长期酗酒: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可直接损伤胰腺细胞,导致胰腺腺泡细胞内酶原颗粒提前激活,引发自身消化,长期酗酒是西方国家慢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
2.胆道疾病:胆石症、胆道感染等胆道疾病可引起胰管梗阻或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使胰液排出受阻,胰管内压力升高,导致胰腺实质损伤,是我国慢性胰腺炎的常见病因。
3.遗传因素:部分慢性胰腺炎与基因异常有关,如阳离子胰蛋白酶原基因突变等,可使胰蛋白酶原提前激活,引发胰腺自身消化。
4.自身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属于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胰腺炎类型,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胰腺组织,导致胰腺炎症和纤维化。
三、病理改变
胰腺组织出现腺泡萎缩、胰管扩张伴胰管结石或蛋白栓形成、胰腺实质及胰周广泛纤维化等病理变化,后期可导致胰腺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减退。
四、临床表现
1.腹痛:多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可放射至背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钝痛或剧痛,饮酒、进食油腻食物后常诱发或加重。
2.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表现:因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患者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如食欲减退、腹胀、脂肪泻(粪便量多、恶臭、呈灰白色、油腻状)、体重减轻等。
3.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表现:胰腺内分泌细胞受损,可出现糖尿病相关表现,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
五、诊断
1.影像学检查:腹部CT可见胰腺钙化、胰管扩张或结石形成;腹部MRI可更清晰显示胰腺实质及胰管病变;超声内镜对胰管内微小病变的检出较敏感。
2.实验室检查:血、尿淀粉酶在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时可轻度升高;粪便脂肪定量测定提示脂肪泻;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可评估胰腺内分泌功能。
六、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如戒酒、治疗胆道疾病等,针对遗传或自身免疫性因素进行相应干预。
2.缓解疼痛:可使用止痛药物对症处理,必要时考虑内镜或手术治疗缓解胰管梗阻等导致的疼痛。
3.改善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补充胰酶制剂以帮助消化吸收,改善脂肪泻等症状。
4.治疗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针对糖尿病进行降糖治疗,如使用胰岛素等,但需遵循个体化原则。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慢性胰腺炎相对少见,多与遗传、囊性纤维化等因素相关,需关注生长发育情况,在治疗中应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结构等。
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综合评估整体健康状况,用药需权衡利弊,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变化。
妊娠期患者:妊娠期发生慢性胰腺炎需谨慎处理,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如通过调整饮食等非药物手段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