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胃肠病具持续或反复发作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且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病因涉及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感染后、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临床表现为腹痛部位不定便后缓解、排便习惯分腹泻便秘混合型及粪便性状异常,诊断依罗马标准需符合相应症状且无形态学生化异常,治疗有非药物的饮食、心理、生活方式调整及药物对症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用非药物干预、孕妇谨慎用药、老年人综合考虑基础病。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特征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常伴有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而胃肠道结构及生化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一、病因机制1.肠道动力异常:部分患者存在肠道运动功能紊乱,如结肠传输时间改变,腹泻型患者多表现为结肠传输加快,便秘型患者则结肠传输减慢。2.内脏高敏感性:肠道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即使正常量的肠内容物也能引起患者明显的腹胀、腹痛等不适感觉。3.肠道感染后:部分患者在急性肠道感染治愈后发生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与肠道黏膜免疫功能和神经调节功能紊乱有关。4.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组成和比例的改变可能影响肠道屏障功能、免疫反应及神经调节,从而引发肠易激综合征。5.精神心理因素:约50%-70%的患者伴有焦虑、抑郁或其他情绪障碍,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可诱发或加重症状。二、临床表现1.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疼痛性质多样,程度不一,一般不会进行性加重,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2.排便习惯改变-腹泻型:排便频率增加,通常每日3-5次,多为稀糊状或水样便,一般无脓血。-便秘型: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可呈羊粪状或细杆状,排便次数减少。-混合型:腹泻与便秘症状交替出现。3.粪便性状异常:腹泻型患者粪便多为糊状,便秘型患者粪便干结,部分患者粪便表面可带有黏液,但无脓血。三、诊断标准主要依据罗马标准,需符合以下条件:1.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出现3天,伴有以下2项或多项:排便后症状改善;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2.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四、治疗原则1.非药物干预-饮食调整:避免食用诱发症状的食物,如乳制品、麸质、辛辣食物等,腹泻型患者可适当减少膳食纤维摄入,便秘型患者则增加膳食纤维及水分摄入。-心理疏导:对于伴有明显精神心理因素的患者,可进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生活方式调整: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改善症状。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选择对症药物,如腹泻型可使用止泻药物,便秘型可使用通便药物,腹痛明显者可使用解痉药物等,但需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避免不恰当用药。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1.儿童:儿童肠易激综合征需特别关注,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成人药物,治疗上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结构、心理安抚等,同时需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2.孕妇:孕妇患肠易激综合征时,药物使用需谨慎,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干预措施,如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来改善症状。3.老年人:老年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及药物相互作用,优先选择安全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方法,必要时再考虑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