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是肠道因感染等引发的良性炎症病变,具特异性症状,经病史采集等结合结肠镜诊断,依病因药物等治疗且多数预后良好;肠癌是肠道细胞恶变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隐匿后期症状渐重,靠病史等结合肿瘤标志物、结肠镜活检确诊,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预后与分期相关且受年龄等因素影响。
一、疾病定义与性质差异
1.肠炎:是肠道因感染(细菌、病毒等)、免疫、理化刺激等引发的炎症性病变,属良性范畴,炎症可累及肠道黏膜等层次,经规范治疗多数可缓解或治愈。不同年龄人群患病诱因有别,儿童易因饮食不卫生致感染性肠炎,成年人可能因自身免疫紊乱患炎症性肠病等;生活方式对其影响显著,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者患病风险增加。
2.肠癌:是肠道细胞异常增殖恶变形成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直肠癌等,发生与遗传(家族性结直肠癌综合征等)、环境(高脂低纤维饮食、长期接触致癌物质)、肠道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如溃疡性结肠炎长期不愈可增加风险)等相关,是严重威胁生命的恶性病变。
二、临床表现差异
1.肠炎:症状具特异性,感染性肠炎常现腹痛、腹泻、黏液便,腹泻程度不一,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部分伴发热等感染表现;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出现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伴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呈慢性迁延性,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儿童肠炎腹泻易致脱水需重视补液。
2.肠癌:早期症状隐匿,随病情进展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性状改变(变细、带血)、腹痛(隐痛或胀痛,后期进行性加重)、腹部肿块、肠梗阻(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症状随肿瘤进展逐渐加重,与肠炎症状有明显区别,老年人肠癌症状更隐匿需细致排查。
三、诊断方法区别
1.肠炎: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血常规,感染性肠炎粪便可发现致病菌,炎症性肠病有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影像学检查(结肠镜可见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表现,无肿瘤占位)综合诊断,不同年龄患者结肠镜检查需考虑耐受等情况,儿童操作需轻柔并可能需镇静。
2.肠癌:除病史、体格检查外,实验室检查可有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升高(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结肠钡剂造影可见肠道充盈缺损),结肠镜检查是确诊关键,可直接观察病变并取组织活检明确病理性质,病理检查是区分金标准,不同年龄患者检查及后续治疗需考虑身体耐受性,老年人需评估心肺功能保障安全。
四、治疗原则不同
1.肠炎:依病因治疗,感染性肠炎抗感染,炎症性肠病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同时营养支持,不同年龄药物选择有差异,儿童感染性肠炎需谨慎选药避免影响生长发育,生活方式调整重要。
2.肠癌: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术依肿瘤分期定切除范围,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方案及综合治疗需考虑机体功能,老年人手术风险评估严格,需多学科协作制定方案。
五、预后情况不同
1.肠炎:多数经规范治疗预后良好,炎症可控制,生活质量恢复,炎症性肠病等慢性肠炎经规范治疗可控制病情进展,需注意避免诱因复发。
2.肠癌:预后与肿瘤分期相关,早期肠癌手术等治疗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中晚期肠癌预后较差,复发转移风险高,不同年龄患者预后受身体基础状况、肿瘤生物学行为等影响,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可能影响预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