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肠炎是机体接触过敏原致肠道免疫应答异常引发肠道功能紊乱的过敏性疾病,病因有食物、吸入性过敏原接触及遗传因素,临床表现有胃肠道的腹痛、腹泻、呕吐、血便及过敏相关皮肤、呼吸道症状,诊断通过病史采集、过敏原检测、肠道活检,治疗原则为避免接触过敏原及药物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需严格规避过敏原等,孕妇用药谨慎,老年用药需考虑与基础病药物相互作用。
一、定义
过敏性肠炎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引发肠道免疫应答异常,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的疾病,属于过敏性疾病在胃肠道的表现形式。
二、病因
(一)过敏原接触
1.食物因素:常见过敏原包括牛奶、鸡蛋、小麦、花生、海鲜等,儿童尤其易对牛奶蛋白过敏,其肠道屏障功能发育不完善,易引发免疫反应。2.吸入因素: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吸入性过敏原可通过呼吸道进入机体,引发肠道过敏联动反应。3.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史(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个体患过敏性肠炎的风险可能增加,遗传易感性使机体更易对过敏原产生异常免疫应答。
三、临床表现
(一)胃肠道症状
1.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患儿常因腹痛表现出哭闹不安等情况。2.腹泻:可为稀便、水样便,严重时每日腹泻次数较多,部分患儿可能伴有黏液便。3.呕吐:可出现反复呕吐,影响患儿进食和营养摄入。4.血便:少数患儿肠道黏膜因过敏反应受损,可出现肉眼可见的血便,需与其他肠道出血性疾病鉴别。
(二)过敏相关表现
部分患儿伴有皮肤症状,如皮肤瘙痒、荨麻疹,或呼吸道症状,如流涕、打喷嚏等,提示全身过敏反应存在。
四、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儿饮食情况、接触过敏原史、家族过敏史等,了解症状发作与接触因素的关联。
(二)过敏原检测
1.皮肤点刺试验:通过皮肤点刺过敏原提取物,观察皮肤反应判断是否对相应过敏原过敏,适用于较大儿童。2.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检测血液中针对特定过敏原的特异性IgE水平,辅助判断过敏状态。
(三)肠道活检
必要时通过内镜取肠道组织活检,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过敏相关病理改变,是明确肠道过敏炎症的重要依据。
五、治疗原则
(一)避免接触过敏原
这是核心治疗措施,如对牛奶过敏的患儿需改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奶粉;对花粉过敏者,在花粉季减少外出等。
(二)药物治疗
可使用抗组胺药缓解过敏相关症状,如皮肤瘙痒、流涕等,但需考虑不同人群特点,儿童用药需选择安全性高的品种,避免对儿童肝肾功能等造成不良影响;对于肠道症状明显且无禁忌的情况,可在医生评估下谨慎使用调节肠道功能的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儿童用药安全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为主。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肠道屏障功能及肝肾功能发育未完善,需特别注意严格规避常见儿童过敏原,家长要详细记录饮食与症状发作关系,以便精准调整饮食。同时,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出现症状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评估后规范处理。
(二)孕妇患者
孕妇患过敏性肠炎时,用药需谨慎,优先通过调整饮食、避免接触过敏原控制症状,因为部分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选择安全的处理方式。
(三)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患过敏性肠炎时用药需考虑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加重基础疾病负担,治疗上同样以规避过敏原为基础,药物使用需更谨慎,由医生根据个体整体健康状况综合制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