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分急性与慢性两类,急性胰腺炎病因有胆道疾病、过量饮酒、高脂血症,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症状为突发性剧烈腹痛(多在饮酒或饱餐后发作、可向腰背部放射)、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无缓解)、中度发热(合并感染可高热),诊断靠血液检查血清淀粉酶等及腹部CT判断严重程度,治疗有一般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补充液体)、药物治疗、重症综合治疗;慢性胰腺炎多因急性反复发作未愈等致,症状是反复发作上腹部疼痛(性质多样)、消化功能不良(消瘦、脂肪泻),诊断同急性靠相关检查,治疗需去除病因(戒酒、治胆道病等)、缓解症状(止痛、补充胰酶等),儿童胰腺炎病因与病毒感染等有关症状不典型需关注水电解质营养,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病易延误病情就医需综合考虑基础病治疗谨慎权衡。
一、定义
胰腺炎是胰腺因胰蛋白酶自身消化作用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分为急性胰腺炎与慢性胰腺炎两类。急性胰腺炎起病急,病情变化快;慢性胰腺炎呈迁延性,可致胰腺功能逐步受损。
二、病因
(一)急性胰腺炎
胆道疾病:胆结石、胆管炎等可致胆管阻塞,使胰液排出受阻,引发胰腺自身消化。
过量饮酒:酒精刺激胰腺大量分泌胰液,同时可致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及Oddi括约肌痉挛,阻碍胰液排出,诱发胰腺炎。
高脂血症: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过高,可沉积于胰腺组织,影响胰腺血液循环,引发炎症。
(二)慢性胰腺炎
多由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未彻底治愈,胰腺组织反复受损修复后形成慢性炎症;长期酗酒、自身免疫性因素等也可导致慢性胰腺炎。
三、症状表现
(一)急性胰腺炎
腹痛:多为突发性剧烈腹痛,常在饮酒或饱餐后发作,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可向腰背部放射。
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症状多无缓解。
发热:多为中度发热,若合并感染可出现高热。
(二)慢性胰腺炎
腹痛: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可为隐痛、钝痛或剧痛,疼痛性质多样。
消化功能不良:表现为消瘦、脂肪泻,因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影响脂肪等营养物质消化吸收。
四、诊断方法
(一)血液检查
血清淀粉酶: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后下降,持续3-5天,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指标。
血清脂肪酶:升高时间稍晚但持续时间较长,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特异性较高。
(二)影像学检查
腹部CT:可清晰显示胰腺形态、有无水肿、坏死等情况,有助于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对慢性胰腺炎,可发现胰腺钙化、胰管扩张等改变。
五、治疗原则
(一)急性胰腺炎
一般治疗:禁食、胃肠减压,减少胰液分泌;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使用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等。
重症胰腺炎:需进行监护、抗感染等综合治疗。
(二)慢性胰腺炎
去除病因:如戒酒、治疗胆道疾病等。
缓解症状:针对腹痛给予止痛药物,针对消化功能不良给予补充胰酶等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胰腺炎
病因可能与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等)、先天胰腺发育异常等有关,儿童发病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及时就医,通过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并积极治疗,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儿童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状况。
(二)老年人胰腺炎
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胰腺炎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病情,且老年人对疼痛等症状感知可能不敏感,易延误病情,因此老年人出现腹痛等疑似胰腺炎症状时应尽快就医,检查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检查结果及治疗的影响,治疗方案需更谨慎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