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由淋病奈瑟菌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男性、女性及新生儿有不同临床表现,可通过涂片、培养、核酸扩增试验诊断,治疗需及时足量规则用药且常合并抗衣原体治疗,预防要加强性道德教育、注意个人卫生、做好新生儿预防及监测治疗性伴侣。
一、定义
淋病是由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球菌)引起的以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淋球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多侵犯黏膜,尤其对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所形成的黏膜有亲和力,主要感染泌尿生殖系统,可引起尿道炎、宫颈炎等。
二、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是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成人淋病几乎都是通过性接触感染。在感染后2-10天内发病,性活跃的青、中年人是高发人群,男性与患淋病的女性一次性交后可有20%的感染机会,一次性交感染率女性较男性高,可达50%-90%。
2.间接传播:少数情况下可通过接触含淋球菌的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如衣裤、被褥、毛巾、浴盆、马桶圈等,但这种情况多见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由于其自身免疫力较低,且可能接触到被污染的公共用品而感染。
三、临床表现
1.男性淋病:
急性淋病:早期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很快出现尿道口红肿,有稀薄黏液流出,24小时后病情加重,分泌物变为黄色脓性,量多,可伴有阴茎勃起疼痛。少数患者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慢性淋病:多由急性淋病治疗不彻底转变而来,表现为尿痛、尿频,尿丝细弱、无力,常有尿道灼热感。
2.女性淋病:
急性淋病:感染后开始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一般经2-3天的潜伏期后,出现尿道炎、宫颈炎、尿道旁腺炎、前庭大腺炎及直肠炎等,其中以宫颈炎最常见。宫颈充血、水肿、触痛,有脓性分泌物。
慢性淋病:多由急性淋病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转为慢性,可出现下腹坠胀、腰酸背痛、白带增多等症状。
3.新生儿淋病:多通过患淋病母亲的产道感染,引起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出现眼结膜充血、水肿,有脓性分泌物,如不及时治疗,可累及角膜,形成角膜溃疡、穿孔,导致失明。
四、诊断
1.涂片检查:取尿道或宫颈脓性分泌物涂片,行革兰染色,在多形核白细胞内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可作出初步诊断。但女性宫颈分泌物中杂菌多,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阳性率仅为50%-60%。
2.培养检查:是诊断淋病的金标准。采用巧克力琼脂或血琼脂培养基,将标本接种于培养基上,在含5%-10%二氧化碳的环境中培养,可明确是否有淋球菌生长。
3.核酸扩增试验: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用于无症状感染者及慢性淋病的诊断。
五、治疗
淋病的治疗应遵循及时、足量、规则用药的原则,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目前,头孢曲松是治疗淋病的常用药物之一。由于淋病常合并衣原体感染,因此,通常同时应用抗衣原体的药物,如多西环素或阿奇霉素等。
六、预防
1.加强性道德教育:避免不安全性行为,这是预防淋病的关键。性活跃人群应保持单一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感染风险。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不共用毛巾、浴盆等个人用品。尤其是儿童,要做好日常的卫生护理,勤换尿布,避免接触被污染的物品。
3.新生儿预防:患淋病的母亲分娩时,新生儿应立即用硝酸银滴眼液或其他有效抗生素滴眼液滴眼,以预防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
4.监测与治疗: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淋病筛查,一旦发现感染,应及时治疗,防止传播给他人。性伴侣也应同时进行检查和治疗,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