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什么意思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是常见消化道发育畸形,因直肠或结肠远端肠管痉挛致近端肠管肥厚扩张,有遗传、神经发育异常等病因,表现为排便困难、腹胀、呕吐等,可通过直肠指检、影像学检查、活检等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早期手术预后好,延误则有并发症,新生儿护理要注意喂养、排便、病情观察及术后护理等。
一、定义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发育畸形,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致使该肠管肥厚、扩张。
二、病因机制
1.遗传因素: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相关基因的突变等可能与该病的发生有关,家族中有先天性巨结肠患者时,新生儿发病风险相对增加。
2.神经发育异常: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肠管的神经嵴细胞迁移发生障碍,导致肠壁内神经节细胞缺如或减少,使得远端肠管(大多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处于痉挛状态,近端肠管因粪便堆积而扩张。
三、临床表现
1.排便困难:出生后多在24-48小时内无胎便排出,或仅有少量胎便排出,以后出现进行性加重的便秘,需借助开塞露、灌肠等才能排便。
2.腹胀: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明显腹胀,腹部膨隆,严重时可影响呼吸。
3.呕吐:由于肠道梗阻,可出现呕吐,呕吐物可含胆汁或粪便样物。
四、诊断方法
1.直肠指检:直肠指检时,拔出手指后,常见大量粪便排出,伴有气体冲出,这是因为近端扩张肠管内大量粪便积聚,手指退出时刺激远端痉挛肠管,引起排便反射。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可见低位肠梗阻表现,有多个液平面及扩张肠袢;钡剂灌肠造影是重要的诊断方法,可见痉挛段肠管狭窄,近端肠管扩张,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移行段。
直肠肛管测压:通过测定直肠肛管的压力变化,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通常表现为直肠肛管压力增高,且缺乏直肠松弛反射。
活检:取直肠黏膜或肠壁全层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寻找神经节细胞,是确诊的金标准,若发现无神经节细胞存在即可确诊。
五、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诊断明确但暂不适宜手术的患儿,主要包括灌肠疗法,使用开塞露、生理盐水等进行灌肠,以促进排便,缓解腹胀,但此方法需长期维持,且部分患儿最终仍需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有多种,如拖出型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等,通过切除痉挛肠段,将正常肠管拖出与肛门吻合,恢复肠道的正常连续性和排便功能。
六、预后情况
1.早期手术治疗者:大部分患儿经过手术治疗后,排便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生长发育也能逐渐赶上正常儿童,预后较好。
2.延误诊断和治疗者: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小肠结肠炎等严重并发症,影响预后,甚至危及生命。
七、特殊人群(新生儿)护理注意事项
1.喂养方面:保证合理喂养,根据新生儿的体重、日龄等调整奶量,由于患儿可能存在消化功能紊乱,需注意观察喂养后的反应,如有无呕吐、腹胀加重等情况,必要时可咨询儿科营养师制定个性化喂养方案。
2.排便护理: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灌肠等排便措施,操作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肠道,同时观察排便的量、性状等,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新生儿的腹胀情况、精神状态、体温等,若出现高热、剧烈呕吐、腹胀突然加重等异常情况,提示可能出现了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需立即就医。
4.术后护理(若已手术):术后要注意切口的护理,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关注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逐渐从流质饮食过渡到正常饮食,同时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如吻合口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