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等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好发于膝髋手脊柱等部位病因有年龄肥胖关节损伤遗传职业性劳损发病机制是关节软骨起始病变软骨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失衡致退变磨损后软骨下骨硬化囊性变等临床表现有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畸形活动受限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药物如减轻体重物理治疗运动疗法药物用非甾体抗炎药手术严重时考虑关节置换特殊人群老年人需避免久站行走等肥胖者积极减重儿童原发性罕见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干预。
一、定义
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属退行性病变,又称退行性关节炎、骨关节病等,好发于膝、髋、手、脊柱等部位。
二、病因
1.年龄因素:随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逐渐发生退变,软骨细胞代谢能力下降,修复能力减弱,是骨关节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中老年人群发病率显著高于年轻人群。
2.肥胖:体重过重会增加关节负重,加速关节软骨磨损,尤其易累及膝关节等承重关节。
3.关节损伤:既往有关节创伤史(如骨折、韧带损伤等),会破坏关节正常结构与力学平衡,增加骨关节炎发病风险。
4.遗传因素:部分人群存在与骨关节炎相关的遗传基因变异,使其患病易感性高于常人。
5.职业性劳损: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需反复使用某关节的职业(如矿工、运动员等),关节过度磨损,易引发骨关节炎。
三、发病机制
关节软骨是骨关节炎起始病变部位,软骨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失衡,导致软骨退变、磨损;随后软骨下骨出现硬化、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形成骨赘;滑膜组织发生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最终造成关节结构破坏与功能障碍。
四、临床表现
1.关节疼痛:早期为轻微钝痛,随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重,活动时明显,休息后可缓解,病情严重时静息状态下也可疼痛。
2.关节僵硬:晨起或长时间静止后出现关节僵硬感,活动后可缓解,持续时间一般较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3.关节肿胀:多因骨质增生、滑膜炎症等导致关节周围组织水肿、积液,表现为关节肿胀。
4.关节畸形:晚期可出现关节畸形,如膝关节内翻或外翻、手指远侧指间关节侧方偏斜等。
5.活动受限:因疼痛、肌肉痉挛、关节结构破坏等原因,导致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影响日常活动。
五、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骨赘形成等典型表现;MRI检查可更早发现软骨损伤、滑膜炎症等早期病变,有助于早期诊断。
六、治疗原则
1.非药物治疗
减轻体重:肥胖患者通过减重可减轻关节负重,延缓病情进展。
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电疗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肿胀等症状。
运动疗法:进行适度的关节活动锻炼(如游泳、慢走等),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维持关节稳定性,但需避免过度运动加重关节损伤。
2.药物治疗:常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炎症,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
3.手术治疗:病情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关节置换术等手术方式改善关节功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需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及过度负重,可借助拐杖等辅助器具减轻关节压力,日常活动中注意关节保暖。
肥胖人群:应积极减重,通过合理饮食与运动控制体重,以降低关节负重,延缓骨关节炎进展。
儿童:原发性骨关节炎罕见,多因先天性关节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若儿童出现关节疼痛等相关表现,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评估与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