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包括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等)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等),发病部位为整个尿路系统,膀胱炎属下尿路感染且发病部位主要在膀胱。临床表现上尿路感染有高热、寒战、腰痛等全身及尿路刺激症状,下尿路感染主要是膀胱刺激征,全身症状轻;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和尿细菌学检查两者有差异;影像学检查上尿路感染常需复杂检查,膀胱炎一般无明显异常;治疗原则上尿路感染多需长疗程抗生素及一般治疗,下尿路感染疗程短,膀胱炎以口服抗生素及一般治疗为主,反复发作需找诱因。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尿路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等)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等),病原体可包括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发病部位涵盖从肾盂到尿道的整个尿路系统。
膀胱炎:属于下尿路感染的一种,主要发病部位是膀胱,是膀胱黏膜被病原体侵袭而引发的炎症,常见病原体以大肠埃希菌等细菌为主。
二、临床表现差异
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时,患者常出现高热、寒战、腰痛、肾区叩击痛等全身症状,同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下尿路刺激症状;下尿路感染时,主要表现为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一般无高热等严重全身表现,但也可能有轻度的腰痛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尿路感染可能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发热、拒食、呕吐等;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尿道短而直,更易发生尿路感染,且在性生活后等情况易诱发。
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典型的膀胱刺激症状,即尿频(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尿急(一有尿意就迫不及待需要排尿)、尿痛(排尿时尿道或膀胱区域疼痛),部分患者可能有耻骨上膀胱区的不适、隐痛等,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体温多正常或仅有低热。
三、实验室检查区别
尿常规:
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时,尿常规可显示白细胞明显升高,常伴有红细胞,还可能出现蛋白尿等,尿沉渣镜检可见白细胞管型等;下尿路感染时,白细胞也会升高,一般无白细胞管型。
膀胱炎:尿常规主要是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红细胞可轻度升高,一般无白细胞管型。
尿细菌学检查:
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时,尿细菌培养阳性率相对较高,且可明确病原体种类,有助于针对性治疗;下尿路感染时,尿细菌培养也多为阳性。
膀胱炎:尿细菌培养同样多为阳性,能确定引起膀胱感染的病原体。
四、影像学检查特点
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时,为明确有无肾盂肾炎等情况,常需进行泌尿系统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肾盂肾盏形态改变、肾脏实质内炎症病灶等;下尿路感染一般无需常规进行复杂的影像学检查,但当怀疑有复杂因素导致的尿路感染时,也可能需要影像学评估。
膀胱炎:一般情况下,膀胱炎通过影像学检查多无明显异常改变,除非是慢性反复发作的膀胱炎,可能通过超声等发现膀胱壁轻度增厚等非特异性改变。
五、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尿路感染:
上尿路感染时,多需要较长疗程的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肾盂肾炎常需静脉使用抗生素等;下尿路感染时,疗程相对较短,可口服抗生素治疗。治疗过程中需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休息、多饮水等一般治疗。不同年龄患者用药选择有差异,儿童需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抗生素,女性在性生活相关尿路感染后要注意个人卫生等。
膀胱炎:
一般以口服抗生素治疗为主,疗程相对较短,同时强调多饮水、勤排尿等一般治疗来冲刷尿路,促进恢复。对于反复发作的膀胱炎,要寻找可能的诱因,如是否存在尿路结石、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针对诱因进行处理。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等,女性膀胱炎患者要注意性生活前后的卫生清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