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反映宫颈癌发生发展连续过程。发病与育龄女性、不洁性生活等不良生活方式、其他生殖道感染病史相关。病理分CINⅠ级(轻度不典型增生,多数可自然消退)、CINⅡ级(中度不典型增生,部分可进展)、CINⅢ级(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进展风险高)。多数无症状,部分有阴道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等,诊断靠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及活检。CINⅠ级可定期随访或物理治疗,CINⅡ级和Ⅲ级需宫颈锥切术,术后密切随访。妊娠期、老年女性发现需特殊处理。
一、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育龄女性,不同年龄段发病风险有差异,一般来说,性生活活跃期女性相对更易出现相关病变,这与女性生殖道的生理特点以及性生活带来的感染等因素相关。
生活方式:不洁性生活、多个性伴侣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风险,而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有研究发现,存在多个性伴侣的女性感染高危HPV的几率明显高于单一性伴侣者。
病史:有其他生殖道感染病史,尤其是长期的HPV感染病史,会使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的可能性升高。比如,既往确诊过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女性,其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风险较无此病史者高。
二、病理分级
CINⅠ级:即轻度不典型增生,病变局限于上皮的下1/3。多数CINⅠ级可自然消退,尤其是免疫力正常的女性,约60%-85%的CINⅠ级能自然逆转为正常宫颈上皮。
CINⅡ级:为中度不典型增生,病变累及上皮的下1/3至2/3。部分CINⅡ级可能进展为CINⅢ级或浸润癌,需要密切监测和适当干预。
CINⅢ级: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病变几乎累及或累及全层上皮。CINⅢ级具有较高的进展为浸润癌的风险,应积极处理。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多数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出血)等表现,但这些表现缺乏特异性,不能仅靠症状来诊断。
诊断方法
宫颈细胞学检查:如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是初步筛查宫颈病变的常用方法,通过观察宫颈细胞形态来发现异常细胞。
HPV检测:高危型HPV检测有助于识别高危人群,因为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密切相关。
阴道镜检查:当宫颈细胞学检查或HPV检测异常时,需要进行阴道镜检查,通过阴道镜放大观察宫颈上皮病变情况,选择可疑病变部位进行活检,活检病理结果是确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金标准。
四、处理与随访
CINⅠ级:对于免疫力正常且病变较轻的CINⅠ级患者,可选择定期随访观察,因为有一定比例可自然消退。随访过程中要定期进行宫颈细胞学和HPV检测,一般建议6-12个月复查一次。如果在随访过程中病变进展或持续存在,可考虑采取物理治疗等干预措施,如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
CINⅡ级和CINⅢ级:通常需要积极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宫颈锥切术,如冷刀锥切或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术)等。术后需要密切随访,因为存在复发或残留病变的可能。一般术后3-6个月需要复查宫颈细胞学和HPV,之后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
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由于妊娠期机体免疫状态和激素水平变化,病变的进展情况可能有所不同,需要多学科会诊,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妊娠阶段等综合考虑处理方案,既要关注母亲的健康,也要尽量减少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同时,对于老年女性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需要考虑其全身健康状况、预期寿命等因素来制定个体化的处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