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出血需先判断严重程度并紧急卧床休息,然后通过胃镜、肠镜、影像学等检查明确病因,再根据溃疡、肿瘤、静脉曲张等不同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同时要关注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最后要通过规律饮食、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避免滥用药物来预防胃肠出血复发
一、初步评估与紧急处理
1.判断出血严重程度:若为少量胃肠出血,可能仅有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等表现;若为大量出血,会出现呕血、黑便、头晕、心慌、乏力甚至休克等表现。需尽快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肠镜等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
2.紧急卧床休息:无论出血程度如何,患者应立即卧床休息,采取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以保证脑部血液供应,避免突然站立等动作引发晕厥。对于有呕血的患者,应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
二、进一步检查与明确病因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胃肠出血病因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等部位有无病变,如溃疡、肿瘤、静脉曲张等,一般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检查较为合适,能清晰看到病变部位及出血情况。
2.肠镜检查:对于考虑结肠及回肠末端出血的患者适用,能明确肠道内病变,如结肠息肉、结肠癌、炎症性肠病等导致的出血,同样应在合适时机尽快进行。
3.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等,可辅助了解胃肠周围组织情况,对于一些血管性病变等可能有帮助,比如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等对于血管畸形等出血有一定诊断价值。
三、根据病因进行治疗
1.溃疡导致的出血:若为消化性溃疡出血,通常需要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通过减少胃酸分泌来促进溃疡面愈合止血。同时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2.肿瘤导致的出血:如果是胃肠肿瘤引起的出血,可能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采取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来处理出血及肿瘤本身。
3.静脉曲张导致的出血: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采用药物降低门静脉压力,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还可考虑内镜下套扎、硬化剂注射等治疗方法,严重时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胃肠出血可能由感染、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原因引起。儿童胃肠出血需格外谨慎处理,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变化,因为儿童对失血的耐受能力较差。在检查方面,需根据儿童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如儿童胃镜、肠镜等,要注意检查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治疗上要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方法,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较大副作用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出血常见病因有溃疡、肿瘤、血管硬化等。老年人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处理出血时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影响。在检查时要考虑老年人身体耐受情况,可能需要选择相对温和的检查方式。治疗上要综合评估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和方法,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3.孕妇:孕妇胃肠出血较为特殊,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首先要明确出血病因,在检查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手段,如尽量避免放射性检查等。治疗上要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一些相对安全的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等,但必须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
五、预防胃肠出血复发
1.规律饮食:保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饥过饱,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
2.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果有消化性溃疡等基础疾病,要积极规范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防止溃疡复发导致出血。对于有静脉曲张的患者,要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治疗和随访,控制门静脉压力等。
3.避免滥用药物: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会损伤胃肠黏膜导致出血,要避免滥用这类药物,如果因病情需要使用,可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