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医学中的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表面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本质为黏膜细胞异常增生按组织学分为腺瘤性(含管状等)、炎性、错构瘤性、增生性按大小分为小大息肉病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肠道慢性炎症刺激症状多数无明显表现部分有便血腹痛等诊断靠结肠镜等检查治疗有内镜下和外科手术治疗特殊人群老人应定期筛查有家族遗传病史人群需早监测儿童有不明原因便血等症状应及时检查。
一、定义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本质是结肠黏膜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肿物,其形态多样,可为球形、半球形或分叶状等。
二、分类
(一)按组织学类型分类
1.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为常见,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相对较高。
2.炎性息肉:多由肠道慢性炎症刺激引起,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状态下,肠黏膜反复炎症修复导致息肉形成,一般癌变风险较低。
3.错构瘤性息肉:是组织异常发育形成的肿瘤样畸形,如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儿童。
4.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多见于老年人,一般无明显癌变倾向。
(二)按大小分类
1.小息肉:直径<1cm,多为良性病变,但也需定期随访观察。
2.大息肉:直径≥1cm,较大息肉发生恶变的风险相对增高,需积极处理。
三、病因
(一)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增加结肠息肉发生风险,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患者肠道内会布满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干预,几乎都会发生癌变。
(二)环境因素
高脂、低纤维饮食是结肠息肉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摄入此类饮食会影响肠道正常代谢和菌群平衡,促进息肉形成;此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结肠息肉发生几率。
(三)肠道慢性炎症刺激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慢性炎症疾病,由于炎症长期刺激肠黏膜,使肠黏膜反复修复,易导致息肉形成,且这类患者结肠息肉癌变风险高于一般人群。
四、症状
多数结肠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检或因其他肠道疾病检查时发现。部分较大或特殊类型的息肉可引起肠道相关症状,如:
便血:多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或大便带血,血色可为鲜红或暗红,出血量一般较少。
腹痛:较大息肉可能导致肠道痉挛或阻塞,引起腹部隐痛、胀痛等不适。
腹泻或便秘:息肉刺激肠道黏膜可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和吸收功能,导致腹泻或便秘症状交替出现。
五、诊断方法
(一)结肠镜检查
是诊断结肠息肉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情况,清晰发现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能在检查过程中对可疑息肉进行活检,明确其病理性质。
(二)钡剂灌肠检查
通过向肠道内注入钡剂,经X线检查观察肠道轮廓,可发现较大的息肉,但对于小息肉或扁平息肉的检出率低于结肠镜,且不能进行活检。
六、治疗
(一)内镜下治疗
对于小的良性息肉,可在内镜下进行切除,常用方法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等,该方法创伤小、恢复快。
(二)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较大、疑有恶变或已恶变的息肉,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段,如息肉较大无法在内镜下完整切除或病理提示有癌变倾向时,需考虑外科手术。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结肠息肉发生率相对较高,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对疾病的耐受能力减弱,应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以便早期发现息肉并及时处理,降低癌变风险。
(二)有家族遗传病史人群
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其直系亲属属于高危人群,应从年轻时就开始进行结肠镜监测,必要时提前干预,如进行预防性结肠切除等,以降低结肠癌发生风险。
(三)儿童
儿童结肠息肉相对少见,但若出现不明原因便血等症状,也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幼年性息肉在儿童中较常见,多为错构瘤性息肉,一般通过内镜下切除即可治疗,但需密切关注术后恢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