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胃胀时,伴随报警症状、40岁以上无胃病史、有不良生活方式、既往有胃部疾病史等情况需考虑做胃镜;年轻无明显报警症状、初步考虑功能性消化不良且无紧急情况可不急于做胃镜。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黏膜、取组织活检明确病变性质,检查前需空腹等准备,检查后需注意相关不适及观察特殊情况。
一、长期胃胀时需考虑做胃镜的情况
1.伴随报警症状时:若长期胃胀同时伴有消瘦、黑便、呕血、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报警症状,应高度警惕胃肠道病变,需及时做胃镜检查。因为消瘦可能提示肿瘤消耗等情况,黑便、呕血往往提示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可能与食管、胃部的器质性病变相关,这些症状都需要通过胃镜明确病因,例如有研究表明,胃癌患者常伴有消瘦、黑便等表现,胃镜检查是确诊胃癌的重要手段。
2.年龄因素相关时:年龄在40岁以上且既往无胃病史但出现长期胃胀的人群,需要考虑做胃镜。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胃部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40岁以上人群患胃癌等严重胃部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通过胃镜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病变,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0岁以上人群胃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胃镜是筛查胃癌等疾病的重要方法。
3.有不良生活方式相关时:长期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如长期高盐饮食、喜食腌制食物等)且伴有长期胃胀的人,建议做胃镜。吸烟、饮酒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会损伤胃黏膜,增加胃部疾病的发生几率,通过胃镜可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比如长期饮酒的人容易患酒精性胃炎,胃镜下可看到胃黏膜的充血、糜烂等改变。
4.既往有胃部疾病史相关时:既往有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等胃部疾病史,且出现长期胃胀加重或性质改变的情况,需要做胃镜。例如萎缩性胃炎有癌变的潜在风险,当患者长期胃胀且原有病情有变化时,胃镜检查可以监测病情的进展,如通过胃镜观察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的变化情况,判断是否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的迹象。
二、长期胃胀时可不急于做胃镜的情况
1.年轻且无明显报警症状时:年轻患者(一般指40岁以下),长期胃胀但无消瘦、黑便、呕血等报警症状,且生活方式较为健康(如不吸烟、不饮酒、饮食规律等),可以先尝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观察。因为年轻患者胃部疾病多为良性病变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在调整生活方式后胃胀症状可能缓解,例如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等后,部分年轻患者的胃胀可得到改善。
2.经过初步检查考虑功能性消化不良时:经过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幽门螺杆菌检测等)初步考虑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且没有上述需要紧急做胃镜的情况时,可先按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对症处理后再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性疾病,通过相关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可先尝试使用调节胃肠动力等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等进行治疗,若症状缓解则不一定需要立即做胃镜,但需定期随访,如定期观察症状变化等。
三、胃镜检查的优势与注意事项
1.胃镜检查的优势: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情况,能够清晰地发现病变,如溃疡、息肉、肿瘤等,还可以在胃镜下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从而明确病变的性质,这是其他检查方法如钡餐造影等所无法比拟的,病理活检是诊断胃部疾病尤其是肿瘤性病变的金标准。
2.胃镜检查的注意事项
检查前准备:检查前需空腹6-8小时,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考虑其空腹时间是否耐受,避免因空腹时间过长导致低血糖等情况。同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药物过敏史等,如既往有心脏病史的患者,需评估做胃镜时的风险等。
检查后注意事项:检查后可能会有咽部不适、腹痛等情况,一般会逐渐缓解。对于接受了病理活检的患者,要注意观察有无黑便、呕血等情况,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体质虚弱者,要加强观察,因为他们出现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如可能因咽部不适导致呛咳等情况,需有人陪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