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包括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息肉、胃癌的相关情况,如各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检查诊断方法及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因素影响。急性胃炎由多种因素引起,各年龄段可发病;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相关,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增加;胃溃疡由多种因素致胃黏膜屏障破坏,典型症状为周期性上腹痛;十二指肠溃疡由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青壮年多见;胃息肉分为不同类型,各年龄段可发生,中老年相对多见;胃癌与多种因素有关,40岁以上高发,早期多无症状,进展期有相关症状,胃镜结合病理活检是诊断金标准
一、胃炎
1.急性胃炎:多由应激(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酒精、创伤和物理因素(如放置胃管、剧烈呕吐等)、十二指肠-胃反流、感染等引起。起病较急,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脱水、休克等。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改变。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因饮食不规律、感染等因素也可能患急性胃炎,且儿童急性胃炎可能因呕吐导致脱水等情况更需重视。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经常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易患急性胃炎。
2.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此外,自身免疫、十二指肠-胃反流、年龄因素、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等也与之相关。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胃镜及组织学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可见胃黏膜呈红斑(点状、片状、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等。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功能逐渐减退,慢性胃炎的患病率有增加趋势。
生活方式:饮食不规律、高盐饮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加重慢性胃炎病情或增加患病风险。
二、胃溃疡
1.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导致胃黏膜屏障被破坏,胃组织被自身消化而形成溃疡。好发于胃角和胃窦小弯。典型症状为周期性发作的上腹痛,疼痛多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经1-2小时后缓解,下次进餐再复现。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溃疡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鉴别良恶性。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不同年龄段病因可能有差异,中老年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溃疡相对常见。
病史因素:有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病史或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者更易患胃溃疡。
三、十二指肠溃疡
1.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引起,胃酸在十二指肠溃疡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典型症状为空腹痛,疼痛多在餐后2-4小时出现,进食后缓解,部分患者有午夜痛。胃镜检查可明确溃疡部位等情况。
年龄因素:青壮年多见十二指肠溃疡。
生活方式: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等可能诱发十二指肠溃疡。
四、胃息肉
1.分类及特点:分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增生性息肉通常较小,多为炎性反应性病变,恶变风险低;腺瘤性息肉有恶变潜能,尤其是直径大于2cm的腺瘤性息肉。多数胃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胃镜检查并取组织活检是诊断胃息肉的主要方法,可同时进行息肉切除等治疗。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胃息肉,中老年相对多见。
五、胃癌
1.病因及高危因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长期食用腌制、烟熏食品等)、癌前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等)、年龄因素(中老年高发)等有关。早期胃癌多无明显症状,进展期胃癌可出现上腹痛、体重减轻、厌食、呕血、黑便等症状。胃镜结合病理活检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
年龄因素:40岁以上人群胃癌发病率明显升高。
病史因素: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等癌前病变病史者患胃癌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