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脉高压性胃病是在门静脉高压基础上胃黏膜和黏膜下血管扩张、充血等病变,发病机制与门静脉高压影响及胃黏膜防御机制受损等有关,临床表现有非特异性消化系统症状及可能的上消化道出血等,诊断靠胃镜及影像学检查,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及对症支持,针对原发病如肝硬化等综合治疗,出现并发症如出血等进行相应支持治疗,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
一、发病机制
1.门静脉高压的影响
门静脉高压时,胃黏膜下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床处于高压状态,导致血管扩张、淤血。正常情况下,门静脉系统与体循环之间的侧支循环在门静脉高压时开放,但胃黏膜下血管的这种改变是由于门静脉压力升高直接作用于胃黏膜的血管结构。例如,门静脉压力升高使得胃黏膜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血管通透性增加等。
可能涉及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的参与,如一氧化氮等。门静脉高压状态下,体内一些调节血管张力的物质失衡,一氧化氮等舒张血管的物质增多,进一步促进胃黏膜血管的扩张。
2.与其他因素的关联
可能与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受损有关。正常情况下,胃黏膜有完整的屏障功能,包括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血流屏障等。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时,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受到破坏,使得胃酸、胃蛋白酶等更容易损伤胃黏膜,进而加重胃黏膜的病变。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多数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等非特异性消化系统症状。也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这是因为胃黏膜病变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例如,当胃黏膜下扩张的血管破裂时,血液可经消化道排出,表现为呕血或黑便。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在儿童中,若存在门静脉高压相关基础疾病,出现门脉高压性胃病时,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消化系统的病变可能导致营养吸收障碍。而老年患者可能因为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2.体征表现
一般情况下,单纯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患者体征可能不明显。但如果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时,可能会有贫血的体征,如面色苍白、结膜苍白等。另外,若存在引起门静脉高压的原发病体征,如肝硬化患者可能有肝掌、蜘蛛痣、脾大等体征。
三、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
是诊断门脉高压性胃病的重要手段。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现特征性改变,如胃黏膜呈马赛克征或蛇皮样改变,黏膜下可见弥漫性的红色斑点或樱桃红色斑点。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并且可以进行活检,以排除其他胃部病变。
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进行胃镜检查时需要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胃镜型号,操作要轻柔;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其心肺功能等基础情况,确保检查过程顺利。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用于评估门静脉系统的情况,如门静脉的直径、是否存在血栓等,有助于了解门静脉高压的程度,间接提示是否存在门脉高压性胃病。CT血管成像(CTA)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门静脉系统的解剖结构,对于判断门静脉高压的原因和程度有重要价值。
四、治疗原则
1.针对原发病的治疗
首先要治疗引起门静脉高压的原发病,如对于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需要针对肝硬化进行综合治疗,包括保肝、抗纤维化等治疗。这是因为解决了门静脉高压的根源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状况。例如,对于乙肝肝硬化患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等。
2.对症支持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如补充血容量、止血等。但在药物使用上,要遵循相关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脏负担或影响门静脉压力的不恰当药物。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在对症支持治疗时要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和基础疾病情况。例如,儿童患者在止血治疗时,要选择对其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止血方法和药物(若需用药);老年患者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