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是多种原因引发的结肠部位炎症性病变,病因分感染性(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结肠所致)和非感染性(包括自身免疫性、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性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遗传因素使部分结肠炎有易感性,环境因素含不良生活方式及肠道微生态失衡),主要类型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局限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反复发作腹泻、黏液脓血便等,克罗恩病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呈节段性分布有腹痛、腹泻等表现,症状一般有腹泻、腹痛及全身症状,诊断靠临床表现评估、结肠镜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按类型和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感染性用抗感染治疗,非感染性溃疡性结肠炎用药物调节免疫炎症反应,克罗恩病可能需营养支持或手术,儿童和老年人治疗有特殊关注。
一、定义
结肠炎是指由多种原因引发的结肠部位炎症性病变,结肠作为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黏膜及深层组织因各种致病因素出现炎症反应。
二、病因分类
(一)感染性因素
由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病毒(如柯萨奇病毒等)、寄生虫(如溶组织内阿米巴等)感染结肠所致,感染源通过食物、水源等途径进入人体,侵袭结肠黏膜引发炎症。
(二)非感染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结肠组织,导致慢性炎症持续存在,具体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相关,遗传因素使个体具备发病的潜在倾向,而环境中的感染、饮食等因素触发免疫反应异常。
2.遗传因素:部分结肠炎具有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个体患特定类型结肠炎的风险,如溃疡性结肠炎存在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在其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3.环境因素: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等,可能影响结肠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结肠炎发病几率;此外,肠道微生态失衡也与结肠炎发生相关,肠道内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可破坏肠道屏障功能,引发炎症。
三、主要类型及特点
(一)溃疡性结肠炎
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临床表现多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一,可伴有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病程较长者还可能出现肠穿孔、癌变等并发症风险。
(二)克罗恩病
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端回肠和结肠多见,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典型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瘘管形成等,病情易反复,可导致肠道狭窄、肠梗阻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长发育(若发生于儿童)等影响较大。
四、症状表现
一般表现为腹泻,粪便可为稀便、黏液便或脓血便,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疼痛性质多样,如隐痛、胀痛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乏力、体重减轻、发热等全身症状,儿童患者若患结肠炎,除上述表现外,还可能因肠道炎症影响营养吸收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
五、诊断方法
(一)临床表现评估
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腹泻、腹痛等症状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等情况。
(二)结肠镜检查
是诊断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有无充血、水肿、溃疡、糜烂等,并可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炎症的性质及程度。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有无感染及贫血等情况,粪便常规及培养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因素,血生化检查可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肝肾功能等。
六、治疗原则
治疗需根据结肠炎的具体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等制定个体化方案。感染性结肠炎主要采取抗感染治疗,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等药物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非感染性结肠炎中,溃疡性结肠炎常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调节免疫炎症反应;克罗恩病除药物治疗外,还可能涉及营养支持治疗等,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同时,不同人群需特殊关注,儿童患者在治疗时更需注重营养支持以保障生长发育,老年人患结肠炎时要警惕因长期腹泻等导致的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需密切监测并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