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炎是腱鞘因反复机械性摩擦出现的慢性无菌性炎症,表现为局部疼痛、压痛及活动受限。其引发原因包括慢性劳损(频繁活动、姿势不良)、外伤(急性损伤、损伤后恢复不佳)、感染(细菌感染、特殊感染)、疾病因素(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以及年龄和性别因素(年龄增长腱鞘退变、女性特殊时期激素变化)。针对特殊人群有不同温馨提示,老年人恢复慢要及时就医、注意关节保暖;孕妇和哺乳期女性治疗谨慎,优先物理治疗;儿童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优先非药物治疗;患有基础疾病者治疗腱鞘炎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降低复发风险。
一、腱鞘炎的定义
腱鞘炎是腱鞘因反复机械性摩擦而出现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改变,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压痛及活动受限等。
二、腱鞘炎的引发原因
1.慢性劳损
频繁活动:从事需要频繁使用手指和手腕的职业人群,如打字员、乐器演奏者、手工艺者等,手指和手腕长时间反复做单一动作,肌腱与腱鞘过度摩擦,容易引发腱鞘炎。例如,打字员每天长时间敲击键盘,手指屈肌腱在腱鞘内频繁滑动,日积月累就可能导致腱鞘炎。
姿势不良:日常生活中长时间保持不正确的姿势使用关节,如长时间玩手机、用鼠标等,也会增加腱鞘的压力,引发炎症。比如,长时间用不正确的姿势握鼠标,手腕处于过度伸展或弯曲状态,会使腱鞘受到异常的牵拉和摩擦。
2.外伤
急性损伤:手腕或手指受到急性外伤,如切割伤、挫伤等,如果损伤累及腱鞘,可能导致腱鞘充血、水肿,进而引发炎症。例如,手指被刀具切割后,腱鞘可能受损,若未及时正确处理,容易引发腱鞘炎。
损伤后恢复不佳:外伤后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正确的治疗,损伤部位的腱鞘可能无法完全恢复正常,在后续的活动中容易反复受到刺激,增加腱鞘炎的发病风险。
3.感染
细菌感染:当身体其他部位发生感染时,细菌可能通过血液传播至腱鞘,引起感染性腱鞘炎。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见于手部有开放性伤口后未及时清洁消毒,细菌侵入腱鞘。
特殊感染:结核杆菌等特殊病原体感染也可能累及腱鞘,引发腱鞘炎,不过相对较少见。
4.疾病因素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关节周围的腱鞘,导致腱鞘滑膜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引起腱鞘炎。患者除了有腱鞘炎的症状外,还可能伴有关节疼痛、肿胀、畸形等类风湿关节炎的表现。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较高,容易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影响腱鞘的血液供应和营养代谢,增加腱鞘炎的发病几率。
5.年龄和性别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腱鞘组织会逐渐发生退变,弹性和韧性下降,对机械性摩擦的耐受性降低,更容易发生腱鞘炎。老年人患腱鞘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性别:女性患腱鞘炎的几率相对男性较高,尤其是在孕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等特殊时期,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腱鞘的代谢和功能,增加发病风险。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腱鞘炎恢复相对较慢。如果出现手腕或手指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关节保暖,避免过度劳累,可适当进行一些温和的关节活动,如手指伸展、握拳等,以增强关节的灵活性。
2.孕妇和哺乳期女性:这两类女性在治疗腱鞘炎时要特别谨慎,尽量避免使用药物治疗,以免药物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可以先采用物理治疗方法,如热敷、按摩等缓解症状。同时,要注意休息,减少手部活动。
3.儿童:儿童腱鞘炎相对少见,但如果孩子出现手指活动异常、疼痛等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康复训练等。避免给低龄儿童使用可能有副作用的药物。
4.患有基础疾病者:如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腱鞘炎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发展,以降低腱鞘炎的复发风险。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监测血糖、关节症状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