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吐奶是常见生理现象,多因食管下括约肌等发育不完善,表现为奶液自然流出、量少等;呕吐是病理状态,由多种病理因素致胃内容物强力排出,量可多可少、伴不适。吐奶机制是生理性反流,呕吐机制与病理情况相关。吐奶多为生理性,影响不大,处理主要是合理喂养等;呕吐提示病理问题,需找病因处理,还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喂养上吐奶和呕吐新生儿有不同注意,观察护理要密切关注相关情况,防止并发症等。
一、定义与表现特点
新生儿吐奶
吐奶是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多为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等生理因素导致。表现为奶液从口腔自然流出,量一般较少,通常不伴有痛苦表情等明显不适,吐出的奶液性状与摄入奶相似,多为未经消化的乳白色奶液。常见于新生儿哺乳后,尤其在哺乳量较多、体位变动时易发生,这与新生儿的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有关,其食管较短、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较松弛、幽门括约肌相对紧张,使得奶液容易反流至口腔。
呕吐则是一种病理状态下的表现,是由于多种病理因素引起的胃内容物经食管、口腔强力排出的动作。呕吐量可多可少,可能含有奶块甚至黄绿色胆汁等异常成分,常伴有哭闹、精神萎靡、拒食等不适表现。引起呕吐的原因较多,如消化道畸形(如先天性幽门肥厚、食管闭锁等)、感染(如胃肠道感染、颅内感染等)、喂养不当(如喂奶过快、过多、奶液温度不适等)、外科急腹症(如肠梗阻等)等。例如先天性幽门肥厚的患儿,多在出生后2-4周出现进行性呕吐,呕吐物为奶汁和奶凝块,吐后婴儿仍有很强的觅食欲望。
二、发生机制差异
吐奶机制
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的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较低,不能很好地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同时,新生儿的胃容量小,呈水平位,当哺乳后体位发生改变,如被抱起、翻动等,就容易出现奶液反流至口腔导致吐奶,这是一种生理性的反流现象,随着新生儿月龄增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逐渐完善,吐奶现象会逐渐减少。
呕吐机制
当存在病理情况时,如消化道畸形导致消化道梗阻,胃内压力升高,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呕吐动作;感染因素可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发呕吐;颅内感染时,颅内压升高,也会通过神经传导引起呕吐。例如胃肠道感染时,病原微生物刺激胃肠道黏膜,使其分泌增多、蠕动紊乱,从而引发呕吐反射,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
三、临床意义及处理原则
吐奶的临床意义及处理
临床意义:多数情况下吐奶是生理性的,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影响不大,但需注意观察吐奶的频率、量等情况,以排除病理性因素。
处理原则:一般采取合理喂养方式,如喂奶后将新生儿竖起、轻拍背部,排出胃内空气,采取右侧卧位等,随着新生儿生长发育多可自行缓解,无需特殊药物治疗,主要以护理措施为主。
呕吐的临床意义及处理
临床意义:呕吐往往提示存在病理问题,需要积极寻找病因,可能涉及严重的疾病,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新生儿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
处理原则:首先要明确病因,针对不同病因进行处理。如果是消化道畸形引起的呕吐,多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如果是感染引起的呕吐,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喂养不当引起的呕吐,要调整喂养方式。同时,要注意维持新生儿的水电解质平衡,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呕吐物性状等情况。例如对于因肠梗阻导致呕吐的新生儿,需要禁食、胃肠减压等处理,必要时进行手术解除梗阻。
四、特殊人群(新生儿)的相关注意事项
喂养方面
对于新生儿吐奶,喂养时要注意哺乳姿势正确,控制哺乳速度,避免新生儿过快过急吃奶,喂奶后不要立即让新生儿平卧或剧烈翻动。对于呕吐的新生儿,要根据病因调整喂养,如消化道畸形的新生儿可能需要特殊的喂养方式,甚至暂时禁食等。
观察与护理
密切观察吐奶或呕吐新生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呕吐频率、呕吐物量及性状等。如果是吐奶的新生儿,发现吐奶量突然增多、伴有精神萎靡等情况,要警惕可能转变为呕吐的病理情况。对于呕吐的新生儿,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等严重并发症,及时清理口腔内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因呕吐导致新生儿受凉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