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损伤的治疗方法分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且不同特殊人群有注意事项。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等基础措施,以及超声波、电刺激、按摩等物理治疗,还有非甾体抗炎药、外用药物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肌腱完全断裂、保守治疗无效或严重影响肢体功能的情况,方式有肌腱缝合术和肌腱重建术,术后需进行康复训练。特殊人群中,儿童肌腱损伤优先保守治疗,手术时术后康复要结合生长发育特点;老年人愈合慢,保守治疗注意药物副作用,手术评估身体状况,术后康复循序渐进防跌倒;孕妇用药谨慎,保守治疗手法轻柔,若非必要不手术,必须手术需多学科评估风险。
一、肌腱损伤的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休息:停止引起损伤的活动,让受伤肌腱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过度使用受伤肌腱会阻碍愈合过程,如运动员在肌腱损伤后若继续高强度训练,只会加重伤势。对于日常生活中因过度劳作导致肌腱损伤的人群,同样需要暂停相关工作,这是治疗的基础。
冰敷:在损伤后的72小时内,每隔12小时冰敷1520分钟。冰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比如手指肌腱损伤后及时冰敷,能有效减轻早期的肿痛症状。
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适度包扎受伤部位,可减少肿胀。包扎力度要适中,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加压效果。像脚踝肌腱损伤时,正确的加压包扎能辅助减轻肿胀程度。
抬高患肢:将受伤肢体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例如上肢肌腱损伤可将手臂用吊带吊起,下肢损伤可在腿部下方垫上枕头。
物理治疗:
超声波治疗:利用超声波的温热效应和机械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一般每周进行23次,具体次数需根据损伤程度和个体差异调整。
电刺激疗法:通过电流刺激肌肉收缩,增强肌肉力量,促进肌腱愈合。可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电流强度和刺激时间。
按摩:在损伤恢复期,专业人员进行适当按摩,能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按摩手法和力度需依据损伤情况而定,不恰当的按摩可能加重损伤。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可减轻炎症和疼痛。但这类药物可能有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使用时需关注。
外用药物: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涂抹于受伤部位,通过皮肤渗透发挥抗炎止痛作用,相对口服药物,全身副作用较小。
2.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肌腱完全断裂、保守治疗无效或严重影响肢体功能的肌腱损伤,通常需手术治疗。如跟腱完全断裂,不手术难以恢复正常功能,会严重影响行走。
手术方式:
肌腱缝合术:将断裂的肌腱两端直接缝合,恢复肌腱的连续性。手术需精细操作,保证缝合质量,促进愈合。
肌腱重建术:当肌腱损伤严重无法直接缝合时,可采用自体肌腱、异体肌腱或人工肌腱进行重建,恢复肌腱功能。
术后康复:术后需遵循医生指导进行康复训练,一般早期以制动保护为主,之后逐渐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以恢复肢体功能。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肌腱损伤后,因表述能力可能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受伤部位的表现,如是否哭闹不止、不愿活动受伤肢体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儿童的肌腱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也更易受到不当治疗的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优先考虑保守治疗,尽量避免手术。若必须手术,术后康复训练要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特点进行,避免过度训练影响骨骼和肌腱发育。
2.老年人
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基础疾病等情况,肌腱损伤后愈合速度较慢。保守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因其肝肾功能可能有所下降,对药物耐受性降低。手术治疗需评估老人身体状况能否耐受,术后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因老年人跌倒后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损伤。
3.孕妇
孕妇肌腱损伤后,用药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保守治疗中的冰敷、休息、抬高患肢等方法可正常应用,但按摩力度要轻柔,避免刺激子宫收缩。若非必要,不建议孕妇进行手术治疗,因手术中的麻醉及术后用药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若必须手术,需多学科医生共同评估风险,制定安全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