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病是胃肠道部位疾病统称涵盖多方面异常分类有功能性和器质性后者含炎症性溃疡类肿瘤性疾病病因涉及饮食感染年龄精神心理因素症状有腹痛等不同表现诊断方法包括内镜和实验室检查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合理喂养老人要清淡易消化等女性特殊时期需关注胃肠功能。
一、定义
肠胃病是泛指发生在食管、胃、小肠、大肠等胃肠道部位疾病的统称,涵盖多种病理状态,其发病涉及胃肠道结构、功能及神经内分泌等多方面异常。
二、分类
(一)功能性肠胃病
如肠易激综合征,主要与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焦虑、抑郁等)、胃肠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性等相关,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基础,但会出现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
(二)器质性肠胃病
1.炎症性疾病:包括胃炎(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多由病原体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胃炎)、自身免疫反应等导致胃肠道黏膜炎症损伤。
2.溃疡类疾病:以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为例,常因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破坏胃肠黏膜屏障,引发黏膜组织缺损形成溃疡,表现为周期性上腹部疼痛等症状。
3.肿瘤性疾病:胃肠道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等),与遗传因素、长期不良饮食(如长期高盐、烟熏饮食)、慢性炎症迁延不愈等多种因素相关,可出现腹痛、消瘦、便血等不同表现。
三、病因
(一)饮食因素
长期摄入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可直接刺激胃肠道黏膜,破坏其正常结构与功能,增加肠胃病发生风险。例如,长期高盐饮食可能损伤胃黏膜,易引发胃炎等疾病。
(二)感染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常见病因,该菌可在胃内定植,破坏胃黏膜保护机制;此外,病毒、细菌等感染肠道可导致肠炎,如轮状病毒感染易引起儿童病毒性肠炎。
(三)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胃肠道功能逐渐减退,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更易发生消化不良、便秘等肠胃问题,且胃肠道肿瘤的发病风险也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四)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胃肠动力紊乱、消化液分泌异常,增加功能性肠胃病的发生几率。
四、症状表现
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不同肠胃病症状各有特点。例如,胃溃疡患者多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等,进食后可能有一定规律变化;肠炎患者常出现腹泻,粪便可伴有黏液、脓血等,同时可能伴有腹痛;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痛常与排便相关,排便后症状可缓解,还可能伴有腹泻与便秘交替等情况。
五、诊断方法
(一)内镜检查
胃镜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情况,有助于发现胃炎、溃疡、肿瘤等病变;肠镜能清晰查看大肠及回肠末端黏膜,对肠炎、结肠肿瘤等诊断价值重要。
(二)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可了解粪便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辅助判断肠道是否存在感染、出血等情况;血常规可通过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炎症反应;幽门螺杆菌检测(如尿素呼气试验等)可明确是否存在该菌感染,对胃炎、胃溃疡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肠胃病多与饮食不节制(如过度进食零食、生冷食物)、感染(如病毒、细菌感染肠道)等有关。需注意合理喂养,保证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出现肠胃不适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二)老年人
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应注重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坚硬难消化的食物。定期进行胃肠道体检筛查,如胃镜、肠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胃肠道肿瘤等病变。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影响胃肠功能。
(三)女性
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胃肠功能,生理期可能出现胃肠不适,孕期可能因子宫增大压迫胃肠道导致消化功能改变。需关注自身饮食与生活习惯,保持心情舒畅,生理期避免食用过多寒凉、刺激性食物,孕期注意合理饮食结构,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处理胃肠不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