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等类型,两者在病理表现、内镜表现、症状表现、病因、诊断鉴别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内镜下以红相为主等,需通过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并鉴别,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需注意的方面
一、定义与病理表现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其病理改变可涉及胃黏膜的各个层次,包括上皮损伤、黏膜炎症反应和上皮再生等,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十二指肠-胃反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多种因素相关。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常见类型,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主要病理表现为胃黏膜浅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但腺体没有破坏,胃黏膜层结构基本完整。
二、内镜表现差异
慢性胃炎:内镜下表现多样,可表现为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也可出现黏膜粗糙、出血点等,病变可弥漫分布或呈灶性分布。
慢性浅表性胃炎:内镜下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呈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病变多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胃黏膜表面多光滑,色泽较红,有时可见散在的糜烂灶。
三、症状表现特点
慢性胃炎:症状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胀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不一定完全平行,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胃炎可能有其相对特异的表现,比如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能伴有贫血相关症状,如乏力等。
慢性浅表性胃炎: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等,一般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在进食刺激性食物、劳累、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下症状可加重,但整体症状程度较一些其他类型慢性胃炎相对轻。
四、病因方面的关联与区别
慢性胃炎:病因广泛,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约50%-80%的慢性胃炎患者伴有Hp感染;自身免疫因素可引起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存在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十二指肠-胃反流可导致胆汁、胰液等反流入胃,损伤胃黏膜;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酗酒、长期精神紧张等也是常见病因。
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因与慢性胃炎总体病因有很大重叠,其中Hp感染也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此外,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饮食不规律、喜食辛辣油腻食物等也较易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相对而言,慢性浅表性胃炎在病因上更强调与一些较轻的刺激因素相关,当然Hp感染在两者中都是重要因素。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慢性胃炎: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来明确诊断,通过胃镜观察胃黏膜形态,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炎症的程度、类型等,同时可结合Hp检测等明确病因。需要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进行鉴别,胃溃疡有周期性上腹痛等特点,胃镜及病理可鉴别;胃癌胃镜下可见异常肿物,病理可明确。
慢性浅表性胃炎:同样主要通过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检查诊断,在鉴别诊断方面,需与萎缩性胃炎等其他类型慢性胃炎鉴别,萎缩性胃炎病理上有腺体萎缩等表现,而慢性浅表性胃炎腺体无萎缩。
六、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人群:儿童慢性胃炎或慢性浅表性胃炎可能与饮食不规律、感染(如Hp感染在儿童中也较常见)等因素相关,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腹痛、呕吐、食欲减退等,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需密切观察其症状变化,在诊断时需谨慎选择检查方法,如胃镜检查需充分评估患儿耐受情况。
老年人群:老年慢性胃炎或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其症状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消化不良、乏力等,在诊断时要注意与老年常见的心血管等疾病导致的类似症状鉴别,同时在治疗时需考虑其基础疾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情况。
女性人群:女性慢性胃炎或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在精神因素影响方面可能更为突出,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可能加重症状,在治疗过程中需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建议。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自身免疫性胃炎的风险可能增加,需密切监测胃黏膜情况;对于有十二指肠-胃反流基础病史的人群,需积极控制反流因素,以减少对胃黏膜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