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呕吐有生理性、喂养不当及病理性等原因,需通过一般评估和辅助检查来评估,处理包括一般处理和针对不同原因处理,早产儿及有高危病史的新生儿呕吐需特别注意相关事项,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相应护理和治疗以保障新生儿健康。
一、新生儿呕吐的常见原因
(一)生理性原因
新生儿的胃部呈水平位,且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哺乳后易出现生理性呕吐,通常呕吐量较少,不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多见于出生后几周内的正常现象。
(二)喂养不当
1.喂养过量:新生儿胃容量较小,若一次喂养过多,容易导致呕吐。例如,喂奶量超过新生儿胃的承受能力时,就可能引发呕吐。
2.喂养姿势不当:喂奶时如果新生儿吞入大量空气,喂奶后未及时拍嗝,空气在胃内积聚,也会引起呕吐。
(三)病理性原因
1.消化道畸形
食管闭锁:新生儿出生后即出现唾液增多、频繁呕吐,呕吐物可呈泡沫状,从口腔大量涌出,病情较为危急,需要及时手术治疗。
幽门肥厚性狭窄:多在出生后2-4周出现呕吐,为进行性加重的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奶液,不含胆汁,可在右上腹触及橄榄样肿块。
2.感染性疾病
胃肠道感染:如新生儿肠炎等,除了呕吐外,常伴有腹泻、发热等症状,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需要进行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
3.其他系统疾病
颅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儿或有产伤的新生儿,除呕吐外,还可伴有嗜睡、抽搐、前囟隆起等神经系统症状,需要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止血、降颅压等治疗。
肺炎:新生儿肺炎时,由于呼吸不畅,可能会出现呕吐,同时伴有呼吸急促、口周发绀等表现,需要积极治疗肺炎。
二、新生儿呕吐的评估与检查
(一)一般评估
观察呕吐的频率、呕吐物的性状(如是否含有胆汁、血液等)、量以及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有无腹胀等。如果呕吐频繁、呕吐物含胆汁或血液、新生儿精神萎靡、吃奶差、腹胀明显等,提示病情较重,需要及时处理。
(二)辅助检查
1.腹部超声:对于怀疑消化道畸形,如幽门肥厚性狭窄的新生儿,腹部超声可作为重要的检查手段,能清晰显示幽门肌层厚度等情况。
2.X线检查
腹部平片:可以了解胃肠道的充气情况,协助诊断消化道梗阻等疾病。例如,对于食管闭锁的新生儿,腹部平片可见胃内无气体。
上消化道造影:有助于明确食管、胃、十二指肠等部位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对消化道畸形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以了解是否存在感染,如白细胞计数升高常提示有感染性疾病。
血生化:包括电解质、血糖等检查,了解新生儿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低血糖等情况,因为呕吐可能导致这些内环境紊乱。
三、新生儿呕吐的处理措施
(一)一般处理
1.体位调整:将新生儿竖抱,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
2.少量多次喂养:如果是喂养不当引起的呕吐,可适当减少每次的喂养量,增加喂养次数。
(二)针对不同原因的处理
1.生理性呕吐: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随着新生儿生长发育,胃部结构逐渐成熟,呕吐会逐渐缓解。
2.喂养不当:纠正喂养姿势,喂奶后及时拍嗝,将新生儿竖抱20-30分钟左右,减少空气积聚。
3.病理性原因
消化道畸形:如食管闭锁需立即手术治疗;幽门肥厚性狭窄多需手术解除梗阻。
感染性疾病: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同时进行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维持新生儿的水电解质平衡。
其他系统疾病:如颅内出血需进行降低颅内压、止血等治疗;肺炎则需要积极抗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治疗。
四、新生儿呕吐的特殊人群(早产儿等)注意事项
(一)早产儿
早产儿各器官发育更不成熟,呕吐时更易发生误吸,所以在护理时要更加密切观察体位,一旦发生呕吐应立即将头偏向一侧,迅速清理口鼻腔分泌物。喂养时要更加小心,根据早产儿的胃容量和消化能力,严格控制喂养量和喂养速度,避免加重呕吐。同时,对于早产儿可能存在的其他器官功能不完善的情况,在处理呕吐时要综合考虑,如可能存在的体温调节不稳定等,注意保暖,维持内环境稳定。
(二)有高危病史的新生儿
对于有产伤、颅内出血等高危病史的新生儿出现呕吐,要格外警惕病情变化,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意识改变等)和生命体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因为这类新生儿呕吐可能提示病情加重,需要及时干预以保障新生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