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大是体格检查触及或影像学发现脾脏体积超正常范围,常见病因有感染性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和非感染性因素(血液病、结缔组织病、肝硬化、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轻度多无明显症状,中重度有局部及压迫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实验室(血常规等)、影像学(超声、CT等),治疗分针对病因(如感染、血液病等治疗)和对症(脾切除等),特殊人群中儿童需警惕先天血液病等,老年人要排查肿瘤并注重整体评估。
一、脾大的定义
脾大是指通过体格检查触及脾脏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发现脾脏体积超过正常范围,正常脾脏在肋缘下一般不能触及,当脾脏增大时可在相应部位被感知或检测到。
二、常见病因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可导致病毒性肝炎进而可能发展为脾大;巨细胞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脾大。
2.细菌感染: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伤寒病,其病程中常出现脾大;败血症等严重细菌感染也可累及脾脏导致脾大。
3.寄生虫感染: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慢性疟疾患者易出现脾大;黑热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所致,脾大是其常见临床表现之一。
(二)非感染性因素
1.血液病:
白血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时,异常的造血细胞增殖可导致脾大;淋巴瘤患者由于肿瘤细胞浸润脾脏,也常出现脾大。
溶血性贫血患者,红细胞破坏增加,脾脏参与红细胞代谢和清除,长期可导致脾大。
2.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机体免疫紊乱可累及脾脏,引发脾大。
3.肝硬化: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如乙肝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等),可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使脾脏淤血肿大。
4.代谢性疾病:戈谢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溶酶体贮积病,由于葡萄糖脑苷脂酶缺乏,导致葡萄糖脑苷脂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蓄积,脾脏会明显肿大;尼曼-匹克病也可因脂质代谢异常出现脾大。
三、临床表现
(一)轻度脾大
患者多无明显自觉症状,通常在体检时通过触诊或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
(二)中重度脾大
1.局部症状:左上腹可能有胀满、隐痛或胀痛感,当脾大较明显时,可在左上腹触及肿大的脾脏边缘。
2.压迫症状:
压迫胃时,可引起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表现;压迫肠道可导致腹胀、便秘或腹泻等肠道功能紊乱症状;压迫膈肌可能影响呼吸,出现呼吸不适。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腹部触诊初步判断脾脏是否肿大,了解肿大的程度及质地等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了解血细胞计数情况,如白血病患者常有白细胞计数异常,溶血性贫血患者可有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异常。
2.肝肾功能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肝硬化等导致脾大的肝病因素,以及评估肝肾功能状态。
3.病原学检查:对于考虑感染因素导致脾大的患者,可进行病毒标志物检测、寄生虫检测等明确病原体。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筛查脾大的常用方法,可准确测量脾脏的大小、厚度等,还能观察脾脏内部结构及周围情况。
2.CT及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脾脏的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如判断是否有肿瘤性病变等。
五、治疗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1.感染性脾大:根据不同的病原体进行相应治疗,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脾大需进行抗病毒治疗;细菌感染导致的脾大则需选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
2.血液病相关脾大:白血病患者需根据具体类型进行化疗等治疗;淋巴瘤患者可能需要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等。
3.肝硬化相关脾大:针对肝硬化进行治疗,如抗纤维化、改善肝功能等,门静脉高压明显时可能需考虑介入等治疗措施。
(二〕对症治疗
对于脾大引起明显压迫症状或并发症的患者,必要时可能需考虑脾切除手术,但需严格评估手术适应证和风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脾大需警惕先天血液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感染性疾病(如EB病毒感染等)。检查时要注意儿童的配合度,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且在治疗过程中需关注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考虑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二)老年人
老年人脾大要重点排查肿瘤性疾病(如脾脏肿瘤、腹腔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脾脏等),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更加注重整体评估,权衡治疗方案的风险与收益。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等,避免治疗过程中对其他系统功能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