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疣状癌
疣状癌是少见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亚型,好发于口腔等部位,呈外生性生长,与HPV感染有关,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预后与分期等有关,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治疗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临床表现
好发部位:常见于口腔、牙龈、牙槽嵴、唇、外阴及肛门周围等部位。不同部位的疣状癌有其相对常见的发生区域特点,例如发生在口腔的疣状癌多起始于牙龈或牙槽黏膜。
局部表现:病变多呈外生性生长,形成菜花状或乳头状肿物,边界清楚,生长缓慢。肿瘤表面常有角化,质地较硬。以口腔疣状癌为例,初期可能表现为无痛性的肿块,逐渐增大,可伴有局部的溃疡形成,但一般疼痛相对不剧烈,不过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影响咀嚼、吞咽等功能。
二、病理特征
显微镜下表现:肿瘤细胞主要呈乳头状或疣状增生,分化相对较好,细胞异形性不明显,但局部有侵袭性生长的特点。其癌细胞排列成条索状或巢状,基底膜完整,但肿瘤细胞可向深层组织呈推进式浸润生长。
三、发病机制
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的关系:研究发现,部分疣状癌与HPV感染有关,尤其是高危型HPV,如HPV-16等。HPV的某些基因产物可以干扰细胞的正常生长调控机制,导致细胞异常增殖,从而引发疣状癌的发生。例如,HPV的E6和E7蛋白可以结合并灭活肿瘤抑制基因p53和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使细胞失去正常的生长抑制,进而促进肿瘤的形成。
四、诊断方法
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触诊等方式对病变部位进行初步检查,了解肿物的大小、形态、质地、边界等情况。例如,检查口腔疣状癌时,会观察肿物在口腔内的具体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有X线、CT、MRI等。X线检查可初步了解病变部位的骨质情况,如是否有骨质破坏等;CT和MRI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的解剖关系,有助于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例如对于发生在会阴部的疣状癌,MRI可以较好地显示肿瘤对邻近肌肉、血管等结构的侵犯情况。
病理活检:是确诊疣状癌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取或穿刺等方式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特征,以明确是否为疣状癌以及肿瘤的分化程度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需尽可能完整地切除肿瘤组织,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例如,发生在口腔的较小的疣状癌可采用局部扩大切除术;对于侵犯范围较广的肿瘤,可能需要进行联合根治术等。手术时要注意保证切缘阴性,以降低复发风险。
其他治疗方法:对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手术切除难度较大的患者,可考虑放射治疗等。但放疗在疣状癌治疗中的应用相对有限,一般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或姑息治疗方法。例如,对于一些晚期不能手术的患者,可通过放疗来控制肿瘤的生长,缓解症状。不过,放疗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放射性皮炎、黏膜反应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六、预后情况
影响预后的因素:肿瘤的分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早期发现、早期手术切除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肿瘤分期较晚、侵犯范围广、出现转移等情况的患者预后较差。另外,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切除的彻底性等也会对预后产生影响。一般来说,早期疣状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相对较高;而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则明显降低。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患疣状癌极为罕见,若儿童出现类似病变,由于儿童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诊断时要准确进行病理鉴别,避免误诊。治疗时手术需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要尽量最小化对儿童正常组织和器官功能的破坏,术后要密切关注儿童的恢复情况以及生长发育指标的变化。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充分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对手术和其他治疗的耐受性。例如,对于合并糖尿病的老年疣状癌患者,需要在控制血糖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治疗,手术前后要密切监测血糖,预防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要加强术后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女性患者:发生在女性外阴等部位的疣状癌,在治疗时除了考虑肿瘤本身的情况外,还需要关注对女性生殖功能和外观的影响。例如,手术切除外阴部位的疣状癌时,要尽量在保证肿瘤彻底切除的前提下,考虑保留一定的外阴组织和功能,以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