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炎症性疾病,由微生物感染、化学毒物或药品等引发,有感染和非感染等常见原因,表现为消化道及全身症状,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分一般和药物治疗,可通过注意饮食卫生、加强食品监管、避免滥用药物、增强免疫力等预防。
一、肠胃炎的定义
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炎症性疾病,通常由微生物感染、化学毒物或药品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二、引发肠胃炎的常见原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较为常见,儿童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引发肠胃炎,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常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易造成暴发流行。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沙门菌、大肠杆菌等,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是重要传播途径,比如食用变质的肉类、蛋类等。
寄生虫感染:像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可导致肠胃炎,多与不卫生的饮食或接触受污染的水源有关。
2.非感染因素
饮食不当:过度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食用过多生冷食物等,会刺激胃肠黏膜,引发炎症。长期大量饮酒也可能损伤胃肠黏膜,诱发肠胃炎。
药物副作用: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抗生素等药物,可能会对胃肠黏膜造成损伤,引起肠胃炎。
过敏反应:个别人群对特定食物过敏,进食后可出现胃肠过敏反应,导致肠胃炎症状。
三、肠胃炎的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
腹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部位多在脐周或上腹部,疼痛性质和程度因病因和病情而异。
腹泻: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可为稀水样、糊状或黏液脓血便等,每天数次至十余次不等,严重腹泻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恶心、呕吐:病情较轻时可能仅有恶心感,严重时会出现频繁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2.全身症状: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表现,发热程度可因感染病原体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感染引发肠胃炎时发热情况可能相对更为明显且体温波动较大。
四、肠胃炎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发病前的饮食情况、接触史、用药史等,比如是否食用过不洁食物、近期是否去过传染病流行地区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因。
2.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腹部查体,了解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情况,初步判断胃肠炎症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累及的范围。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若为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有助于明确病因,如细菌感染时粪便中可见较多白细胞,寄生虫感染时可发现相应的寄生虫卵。
病原体检测:如怀疑病毒感染,可进行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怀疑细菌感染,可进行粪便细菌培养等,以明确具体的病原体。
五、肠胃炎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适当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暂禁食或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待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儿童在肠胃炎期间更要注意饮食的调整,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同时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对于腹泻、呕吐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患者,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时需静脉补液。儿童由于体液调节能力较弱,发生脱水的风险更高,要密切关注其脱水情况,及时补充。
2.药物治疗:根据病因和症状选择合适药物,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肠胃炎可适当使用抗生素,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可使用解痉药物;呕吐严重者可使用止吐药物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且儿童用药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安全方式。
六、肠胃炎的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食物要新鲜、清洁,彻底煮熟煮透,避免食用变质、过期食物,不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夏季要注意食品的保存和加工。
避免食用被污染的水源,饮用开水或合格的瓶装水。
2.加强食品监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减少因食品污染引发肠胃炎的风险。
3.避免滥用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滥用导致胃肠黏膜损伤。
4.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儿童要注意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提高自身抵抗力。